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卢照邻的悲苦诗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19 | 阅读:1232次
历史人物 ► 卢照邻

卢照邻(约634—约686),唐代初期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其诗风以悲苦沉郁著称,反映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与精神困境。他的悲苦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卢照邻的悲苦诗

1. 疾病缠身的肉体之苦

卢照邻中年“风疾”(可能是麻风病或中风),长期饱受病痛折磨。他在《五悲文》《释疾文》等自述性诗文中直言“形骸羸瘠,手足拘挛”,甚至自称“幽忧子”,以“幽忧”概括其身心状态。疾病使其行动受限,晚年更因不堪病痛投水自尽,诗中常有“一臂连蜷”“百年憔悴”等对病体的绝望描述。

2. 仕途失意的愤懑之悲

尽管才华横溢,卢照邻的仕途却屡遭挫折。他仅任过小吏(如邓王府典签、新都尉),后因政治牵连被贬,最终弃官隐居。在《长安古意》中,他借历史兴衰暗讽权贵,以“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抒发光阴易逝、功业难成的虚无感;《行路难》则直陈“人生贵贱无终始”,流露出对命运不公的悲愤。

3. 孤绝遁世的精神困境

疾病与失意促使其转向道教与佛教寻求解脱,但并未真正超脱。他在《羁卧山中》写道:“卧壑迷时代,行歌任死生”,展现了一种对现实的彻底疏离。晚年隐居太白山,与世隔绝,诗中常见“独坐”“空林”“孤烟”等意象,如《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以荷花自喻,暗含生命脆弱、孤独无依的哀叹。

4. 生死观与哲学思辨

卢照邻的悲苦不止于个人际遇,更上升至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五悲文》系统探讨“悲才难”“悲穷道”“悲昔游”“悲今日”“悲人生”,将自身经历与佛道哲学结合。他认为“生为劳役,死为休息”,甚至写《释疾文》三章预立遗嘱,以庄子的“齐物论”解构生死界限,但仍无法摆脱对存在的焦虑。

扩展知识:悲苦诗的文学史意义

突破宫廷诗风:初唐诗坛仍受齐梁绮靡余风影响,卢照邻以个人化悲剧体验开拓了诗歌的深度,与四杰共同推动唐诗走向现实与抒情并重。

文体创新:其《五悲文》融合体与骈文,开创了以赋体言悲的先例,影响了后世如韩愈《祭十二郎文》等悲情文章。

疾病书写的范式:他的病痛诗成为唐代“疾病文学”的典型,后世杜甫李贺等均有借鉴。

卢照邻的悲苦诗是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的重要精神标本,既承载了个体生命的绝望,也折射出时代变革中文人的普遍困境。他的艺术成就与悲剧命运,使其成为唐代诗人中“苦难美学”的代表。

文章标签:悲苦诗

上一篇:辅公祏叛乱始末 | 下一篇:王延政裂闽国

杨贵妃与盛唐风华

唐朝杨贵妃

杨贵妃与盛唐风华是中国历史上极具标志性的人物与时代组合,代表了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的文化巅峰与社会复杂性。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杨贵妃的

唐朝的贞观之治始末

唐朝唐朝

唐朝的贞观之治(627年—64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开创的治世,被誉为中国古代治世的典范。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军事强盛,为唐

卢照邻的悲苦诗

唐朝卢照邻

卢照邻(约634—约686),唐代初期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其诗风以悲苦沉郁著称,反映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与精神困境。他的悲苦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高适从军报国志

唐朝高适

高适(约704—765),唐代边塞诗派代表人物之一,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其人生轨迹与诗歌创作都深刻体现"从军报国"的志向,具体表现如下:1

卢照邻的悲苦诗

唐朝卢照邻

卢照邻(约634—约686),唐代初期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其诗风以悲苦沉郁著称,反映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与精神困境。他的悲苦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初唐文人代表人物及贡献研究

唐朝卢照邻

初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时期之一,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文人代表人物,他们在文学、诗歌、历史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下面将对初唐文人代表人物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