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本草纲目集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7-20 | 阅读:1581次历史人物 ► 李时珍
《李时珍本草纲目集》的标题需结合历史文献考辨,实际应为《本草纲目》,由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以下从多角度展开说明:
1. 著作名称与历史记载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毕生心血之作,成书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古籍中未见“本草纲目集”的称谓,后世或误将“集”字附加为丛书概念,但原书以“纲目”体例编撰,分16部60类,收录药物1892种,附方11096则,系统性远超此前本草著作。
2. 编撰背景与科学价值
李时珍耗时27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并亲赴多地采集标本、验证药性。书中首创“振纲分目”分类法,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体现进化思想。例如将矿物药分为金、玉、石、卤四部,植物药按生态归类,动物药列虫、鳞、介、禽、兽等部,奠定现代生物分类学基础。
3. 内容特色与创新
- 批判继承:纠正《神农本草经》等前代谬误,如指出“水银无毒”之说错误,强调其毒性。
- 新增品类:收录三七、曼陀罗等药物374种,首次记载“蒸馏法”提取药物有效成分。
- 图文并茂:附1109幅精细插图,部分由李时珍之子李建中绘制,兼具艺术与科学价值。
4. 版本流传与国际影响
初刻于金陵(1593年,称“金陵版”),现存7部全本皆为国宝级文物。1606年传入日本,1735年法国学者节译至欧洲,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中引用其内容,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1950年代,中国学界完成校勘标点本,成为现代通行版本。
5. 历史地位与延伸知识
《本草纲目》不仅是药学巨著,还涉及化学(如制取醋酸铅)、物候学(记述植物生长规律)等领域。清代《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子部医家类”,现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需注意其部分内容受时代局限,如“人部”药物今已弃用。
李时珍的贡献在于整合实证精神与传统智慧,书中“辨名实”“析同异”的方至今对中医药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文章标签:本草纲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