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汉朝 >> 详情

冯唐易老李广封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20 | 阅读:1496次
历史人物 ► 冯唐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史记》中司马迁对两位历史人物命运的慨叹,后成为不遇的经典典故。结合史实具体分析如下:

冯唐易老李广封

一、冯唐:生不逢时的才子

1. 背景与才能

冯唐是西汉文帝时人,以直言敢谏闻名,精通治国方略,尤其擅长举荐贤能。然而文帝虽赏识他却未重用,仅任中郎署长(低级侍从官)。

2. “易老”的悲剧

汉文帝曾感慨冯唐年老(“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朕岂忧匈奴哉?”),冯唐趁机举荐魏尚,但自身始终未能施展抱负。至汉武帝时虽被举为贤良,已垂垂老矣,错过政治黄金期。

3. 深层原因

文帝推行黄老之术,主张休养生息,冯唐的进取策略与时代基调不合。其直言性格也难容于官场,体现文人政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二、李广:功高不爵的宿命

1. 战功与威名

李广是西汉名将,匈奴称“飞将军”,一生与匈奴交战七十余次,以勇猛善射著称,士兵爱戴,敌人畏惧。

2. 难封的根源

- 军功制度限制汉朝封侯需明确斩首数量(如“斩首千级”),李广常遇恶战却少斩获(如迷路、遭遇主力)。

- 政治因素:景帝时因接受梁王将军印遭猜忌;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等外戚崛起,李广遭排挤。

- 性格缺陷:治军松散(“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缺乏战略规划,多次全军覆没。

3. 悲情结局

元狩四年(前119年),李广随卫青出征,因迷路贻误战机,不愿受审而自刎,其家族三代皆未得侯爵。

三、历史镜鉴

1. 制度与个人

汉代军功爵制看似公平,实则受政治生态影响。李广的遭遇反映官僚体系对个性的压制。

2. 时代选择

冯唐、李广分别代表文韬武略,却因与统治需求错位而沉沦。文帝好守成,武帝重开拓,个人命运依附于历史进程。

3. 司马迁的寄托

司马迁在《史记》中借二人遭遇抒发自身冤屈,暗讽汉武帝时代人才选拔的弊端。

扩展知识

与李广对比,卫青、霍去病成功得益于外戚身份及集中兵力战术,汉军战术从李广的“散骑冲阵”转向大规模兵团作战。

“李广难封”衍生出“数奇”(命运不吉)之说,但实为后世文人对其悲剧的浪漫化解读。唐王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即典出于此。

冯唐后代冯奉世在宣帝时立功封侯,侧面印证家族转型的重要性。

此典故揭示了封建时代才华与际遇的永恒矛盾,至今仍是人才选拔制度研究的典型案例。

文章标签:李广封

上一篇:秦二世短暂统治 | 下一篇:凤雏庞统传奇

东汉宦官专权的起因

汉朝窦宪

东汉宦官专权的起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设计的缺陷,也有皇权与外戚斗争的演化,同时还涉及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的深层影响。以下是主要因素及其背景分

冯唐易老李广封

汉朝冯唐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史记》中司马迁对两位历史人物命运的慨叹,后成为怀才不遇的经典典故。结合史实具体分析如下: 一、冯唐:生不逢时的才子1.

汉朝节日习俗考略

汉朝汉朝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朝代,其节日习俗融合了先秦传统与汉代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反映了当时的农耕文明、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以下是汉朝

公孙弘儒学丞相

汉朝公孙弘

公孙弘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学丞相,其生平与政治作为在汉代儒学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1. 出身与早年经历 公孙弘(前200年—前

冯唐易老李广封

汉朝冯唐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史记》中司马迁对两位历史人物命运的慨叹,后成为怀才不遇的经典典故。结合史实具体分析如下: 一、冯唐:生不逢时的才子1.

冯唐易老悲叹

汉朝冯唐

“冯唐易老”这一典故出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是汉代文人对怀才不遇、时运不济的典型抒发。以下从历史背景、文本解析、文化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