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元朝 >> 详情

脱脱修史宰相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7-19 | 阅读:2742次
历史人物 ► 脱脱

脱脱修史宰相”指的是元朝末年著名政治家、史学家脱脱(1314年-1356年),他在元顺帝时期主持编纂了《宋史》《辽史》《金史》三部正史,位列“二十四史”,是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说明:

脱脱修史宰相

1. 脱脱的政治地位与修史背景

脱脱出身蒙古蔑儿乞氏,伯父伯颜是元朝权臣。他通过政变取代伯颜后,成为中书右丞相,推行“更化”政策,力图挽救元朝统治危机。修史是其文化政策的核心举措之一,旨在强化元朝作为正统王朝的地位,同时缓和汉族士大夫的抵触情绪。当时南宋、辽、金三朝史料散佚严重,脱脱以官方力量组织编修,具有政治与文化的双重意义。

2. 三史编纂的组织与特点

团队构成:脱脱任都总裁,实际由汉人学者欧阳玄、揭傒斯等执笔,吸纳了数百名学者参与,体现了多民族协作。蒙古、色目官员负责监督,汉人学者负责考据撰写。

体例创新:打破以往“正统论”争议,首次将辽、金与宋并列为正统,承认多元政权并存的历史现实,这一立场影响了后世史学观念。

史料取舍:大量采用宋代《国史》《实录》及金、辽档案,但受政治影响,对元朝崛起前的历史叙述有所讳饰,如蒙古与金朝的冲突细节。

3. 修史的政治意图

文化认同:通过承认宋、辽、金的正统性,争取汉族精英支持,巩固元朝统治合法性。

民族调和:三史并修象征“华夷一体”,回应了元代多民族社会的需求。

个人声望:脱脱借修史展现文治形象,掩盖其家族(伯颜)擅权造成的影响。

4. 史学价值与争议

保存文献:三史保留了大量已佚的一手资料,如《宋史》收录的诏令奏议、《金史》对女真制度的记载。

批评声音:后世学者指其编纂仓促(仅2年半完成),《宋史》冗杂重复,《辽史》过于简略,且存在史实错误。

影响深远:明代官修《元史》间接效仿其体例,清据学派则以其为批判对象推动学术革新。

5. 脱脱的结局与历史评价

脱脱后因镇压红巾军失利被政敌陷害,流放赐死。其修史事业成为其政治生涯中最受肯定的功绩。清代四库馆臣称“三史虽瑕瑜互见,然无脱脱主政,恐尽归散亡”,肯定其抢救历史文献的贡献。现代史学界则更注重分析其编纂中的民族政策导向与局限性。

扩展知识

元代修史机构“翰林国史院”权力大于前代,直接听命于宰相,体现了蒙元政治特色。脱脱还主持了《至正条格》的编订,进一步显示其整合法律与文化的努力。此外,三史编纂期间大量征召江南文士,客观上促进了南北学术交流。

文章标签:

上一篇:宋光宗的疯癫谜 | 下一篇:张献忠大西王纪事

元明宗短命帝王

元朝元明宗

元明宗和世㻋(1300—1329)是元朝第八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二代大汗,在位仅八个月(1329年),是元朝历史上著名的短命帝王。他的短暂统治与元朝中后期激

脱脱修史宰相

元朝脱脱

“脱脱修史宰相”指的是元朝末年著名政治家、史学家脱脱(1314年-1356年),他在元顺帝时期主持编纂了《宋史》《辽史》《金史》三部正史,位列“二十四史

元朝的政治制度演变

元朝元朝

元朝的政治制度演变呈现出由蒙古旧制逐步向汉制靠拢的过程,同时又保留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以下是其制度演变的主要脉络及特点: 一、建国初期的蒙古旧

亦黑迷失航海使

元朝元朝

亦黑迷失是元代著名的航海家、外交使节,其航海活动主要发生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以下根据史实对其航海使节生涯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与身份1. 族

脱脱修史宰相

元朝脱脱

“脱脱修史宰相”指的是元朝末年著名政治家、史学家脱脱(1314年-1356年),他在元顺帝时期主持编纂了《宋史》《辽史》《金史》三部正史,位列“二十四史

脱脱丞相修史篇

元朝脱脱

脱脱丞相(1314—1355年),名脱脱帖木儿,元朝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蒙古蔑儿乞部人。他在元顺帝时期两度出任中书右丞相,主持了《宋史》《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