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高适从军报国志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19 | 阅读:9229次
历史人物 ► 高适

高适(约704—765),唐代派代表人物之一,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其人生轨迹与诗歌创作都深刻体现"从军报国"的志向,具体表现如下:

高适从军报国志

1. 早年志向与仕途挫折

高适少时家贫,但"性拓落,不拘小节"(《旧唐书》本传),二十岁赴长安求仕未果,客居梁宋(今河南商丘一带)耕读。这一时期创作《别韦参军》等诗,已显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豪情。天宝八载(749年)经张九皋举荐中"有道科",仅授封丘县尉,因不堪吏职压迫辞职,写下"拜迎长官心欲碎,黎庶令人悲"(《封丘作》),反映其志在安边而非琐务。

2. 投身边塞与军事实践

河西幕府时期:天宝十二载(753年)入河西节度使幕府,任掌书记。亲身参与防御吐蕃的军事行动,创作《塞下曲》《九曲词》等,赞颂"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驎"的盛唐边军气象。

潼关防御战:安史之乱爆发后,随翰镇守潼关,虽最终战败,但积累实战经验。后冒死追玄宗至河池,展现忠勇,获擢升为侍御史。

3. 节度一方与军事功业

平定永王叛乱:至德二载(757年)任淮南节度使,参与讨伐永王李璘,以政治谋略瓦解叛军,李白《永王东巡歌》与高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形成历史映照。

蜀地镇乱:广德元年(763年)任剑南节度使,击退吐蕃西山羌族进攻,但因与权臣不合被召回。晚年任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成为唐代诗人中官职最高者。

4. 诗歌中的报国思想体系

尚武精神:如《燕歌行》"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既歌颂战士英勇,也揭露"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阶级矛盾。

军政批判:《蓟中作》"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直指边将腐败,体现其"以诗议政"特点。

技术细节:其诗多精确描绘军事地理(如"大漠穷秋塞草腓")、武器装备("金戈铁马"),若非亲历难有此笔。

5. 历史评价与思想价值

《河岳英灵集》评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与岑参齐名而风格迥异:高诗重写实与社会关怀,岑诗长于奇景幻境。其"报国"路径具有典型性——以文人入幕府,凭军功晋升,最终实现"功名只向马上取"(《送李侍御赴安西》)的初志,成为盛唐进取精神的缩影。

延伸知识:唐代节度使幕府吸纳大量文士,形成"士人军事化"现象,高适、岑参、杜甫皆属此列。中晚唐藩镇割据后,此类路径逐渐消失,高适的经历因而更具时代特殊性。其子高适编《高常侍集》二十卷,今存十卷,宋人辑有《高常侍诗集》。

文章标签:

上一篇:卫玄守卫长安志 | 下一篇:朱友珪弑父夺位事件

卢照邻的悲苦诗

唐朝卢照邻

卢照邻(约634—约686),唐代初期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其诗风以悲苦沉郁著称,反映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与精神困境。他的悲苦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高适从军报国志

唐朝高适

高适(约704—765),唐代边塞诗派代表人物之一,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其人生轨迹与诗歌创作都深刻体现"从军报国"的志向,具体表现如下:1

郭子仪护国平乱

唐朝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是唐代中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誉为"再造唐室"的功臣。他在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军

唐朝的宰相权力更迭

唐朝唐朝

唐朝的宰相权力更迭体现了中枢权力结构的动态平衡与政治斗争的核心特征。以下从制度演变、代表人物、政治背景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制度框架与权力基础

高适从军报国志

唐朝高适

高适(约704—765),唐代边塞诗派代表人物之一,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其人生轨迹与诗歌创作都深刻体现"从军报国"的志向,具体表现如下:1

高适边塞诗魂

唐朝高适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以雄浑豪放、深沉悲凉著称,真实反映了唐代边塞的战争生活、戍边将士的艰辛以及家国情怀。以下从多个方面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