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陵地理位置考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7-19 | 阅读:6643次历史人物 ► 晋愍帝
晋陵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名称,其历史变迁与行政区划调整密切相关,在不同时期所指的地域范围有所不同。以下从历史沿革、地理范围、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考证:
一、历史沿革
1. 春秋至秦汉时期
晋陵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吴国的延陵邑(今江苏常州一带)。秦统一后属会稽郡。西汉时属吴王刘濞封地,东汉末孙权改称"毗陵"。
2. 两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置毗陵郡,永嘉五年(311年)为避司马邺(晋愍帝)名讳,更名为"晋陵郡",此为"晋陵"正式得名之始。东晋南朝时期,晋陵郡成为三吴核心地区之一,治所在京口(今镇江),后迁至丹徒(今常州西北)。
3. 隋唐至明清时期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晋陵郡,改设常州。唐代常州下辖晋陵县(今常州市区),宋元沿袭。明清时期,"晋陵"作为县级建制逐渐消失,但成为常州的别称。
二、地理范围考辨
郡级晋陵:六朝时期的晋陵郡范围较大,包含今常州、镇江、无锡及苏州部分区域,濒临长江,控扼江南运河。
县级晋陵:隋唐以后的晋陵县大致对应今常州市天宁区、钟楼区及武进区东部,县治位于今常州市区双桂坊一带。
现代遗存:常州现存晋陵中路、晋陵书院等地名,镇江丹阳有晋陵城遗址(东晋初年郡治)。
三、地理特征
1. 水系网络
境内有长江、太湖、滆湖等水域,京杭运河贯穿全境,形成密集水网,魏晋时期已有"晋陵水道"记载。
2. 战略地位
六朝时期作为建康(南京)东屏障,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其"北抵长江,南控太湖,为三吴之门户"。
3. 经济基础
唐宋时期晋陵县是全国重要产粮区,《元和郡县志》载"稻米产量冠于江东",宋代设有晋陵漕仓。
四、文化影响
1. 学术传承
南朝齐梁两代萧氏皇族出身晋陵,推动"兰陵—晋陵文化圈"形成,唐代独孤及任常州刺史时创办晋陵文派。
2. 宗教遗迹
天宁寺(原晋陵法济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宋代晋陵县内有佛寺27所,道教在境内影响深远。
3. 姓氏渊源
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士族南迁,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多定居晋陵,形成"晋陵世家"群体。
补充知识点
唐代杜佑《通典》将晋陵与吴郡、会稽并列为江南三大文化中心。
考古发现的恽家墩汉墓群、圩墩遗址印证了晋陵地区早期开发史。
明代谢应芳《毗陵续志》详细记载了宋元时期晋陵县治变迁。
晋陵的历史地理演变反映了江南地区从边缘到核心的转变过程,其名虽渐湮没,但作为长江下游重要文明载体的地位始终未变。今天的常州城市格局仍保留着"三河四城"的晋陵历史空间特征。
文章标签: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