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夏商 >> 详情

商代甲骨占卜制度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6-13 | 阅读:3295次
历史人物 ► 武丁

商代甲骨占卜制度是中国早期文明中一种极具特色的宗教与政治实践,其核心是通过灼烧兽骨(多为牛肩胛骨)或龟甲产生裂纹(兆纹),由专职卜官解读以预测吉凶,为商王决策提供神权依据。这一制度不仅反映了商代浓厚的巫史文化,也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以下是其主要特点及相关扩展:

商代甲骨占卜制度

1. 占卜材料与处理

- 甲骨选材:以龟甲(腹甲为主)和牛肩胛骨最常见,龟甲多来自南方进贡,象征沟通天地的灵性;牛骨则与祭祀用牲传统相关。

- 处理工艺:甲骨需经削锯、刮磨、钻凿等工序,背面凿出枣核形凹槽(凿)和圆形坑(钻),以便灼烧时形成规则裂纹。

2. 占卜流程与仪式

- 贞人集团:由专职卜官(贞人)主持,部分贞人名字见于卜辞,如“宾”“争”等,其身份可能是贵族或祭司。

- 命辞与灼兆:贞人高声诵读卜问内容(命辞),后用炽热木棍灼烧钻凿处,根据裂纹走向(兆枝)判断神意。重大事项需多次占卜,如战争、祭祀等。

3. 卜辞内容与分类

- 主题广泛:涵盖祭祀(祭日、用牲)、征伐(敌国、将领)、农事(收成、降雨)、王事(生育、疾病)等。例如“癸卯卜,争贞:旬亡祸?”为旬卜惯例。

- 分期演变:据董作宾“五期分法”,武丁时期卜辞最为丰富,晚期(帝乙帝辛)形式趋于简化。

4. 政治与宗教职能

- 神权政治:商王通过占卜强化统治合法性,如“上帝授年”“王占曰”等辞例显示王权与神意的直接关联。

- 档案功能:甲骨窖藏(如殷墟YH127坑)显示卜辞有归档制度,部分刻辞后附验辞,记录占卜结果是否应验。

5. 考古与文字学意义

- 甲骨文的发现:1899年王懿荣辨识药材“龙骨”上的文字,后经罗振玉、王国维等考订为商代遗物。

- 文字体系成熟:已释读约1500字,具备象形、指事、会意等构字法,是汉字早期形态的直接证据。

扩展知识

- 跨文化比较:与两河流域的羊肝占卜(extispicy)类似,但商代卜辞更系统化。

- 衰落原因:周代以降,占卜逐渐转向蓍草(《周易》),可能与周人“天命观”对神权的弱化有关。

甲骨占卜制度是商代国家运行的核心机制,其遗存为研究上古社会、宗教、语言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一手资料,展现了华夏文明早期的思维模式与权力结构。

文章标签:甲骨占卜制

上一篇:清朝的农业技术发展 | 下一篇:师询辅政保周室

妲己祸国覆殷商

夏商妲己

妲己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红颜祸水”形象,其传说与史实交织,需辩证看待。根据《史记·殷本纪》等史料,结合甲骨文和考古发现,可梳理出以下内容:1

商容直节触纣怒

夏商商容

商容作为商朝末年的贤臣,其直谏触怒纣王的史实主要见于《史记·殷本纪》及其他先秦文献的片段记载。以下从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及深层分析展开说明:1. 商

商朝青铜器的工艺与信仰

夏商商朝

商朝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巅峰代表,其工艺技术与信仰内涵深刻反映了商代社会的政治、宗教与文化特征。以下从工艺和信仰两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

成汤祷雨感桑林

夏商甲骨文

"成汤祷雨感桑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传说,记载于《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多部典籍,反映了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的仁德与早期国家祭祀文化。以下是基于史

武丁中兴霸四方

夏商武丁

武丁中兴是中国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商王武丁统治下出现的政治、军事与文化复兴时期,其核心在于重塑王权权威、拓展疆域并推动青铜文明发

商代青铜器的艺术成就

夏商武丁

商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器型丰富多样 商代青铜器种类繁多,包括礼器、兵器、乐器、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