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节日习俗考略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19 | 阅读:9202次历史人物 ► 汉朝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朝代,其节日习俗融合了先秦传统与汉代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反映了当时的农耕文明、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以下是汉朝主要节日及其习俗的考证与分析:
一、正月元日(元旦)
汉代以夏历正月为岁首,称为“正月旦”。《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五年(前104年)改历后,正月元日正式成为国家庆典。习俗包括:
1. 朝会大典:皇帝接受百官朝贺,颁布新年诏令,《汉官仪》记载有"觐见之礼,岁首大朝"。
2. 庭燎仪式:在宫前燃火炬驱邪,源自《周礼》记载的"以禳恶气"。
3. 椒柏酒饮:用椒花和柏叶浸泡的酒,《四民月令》云:"正月之旦,进酒降神毕,子孙各上椒酒于家长"。
二、立春节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续汉书·礼仪志》详细记载了迎春礼仪:
青帝祭祀:在京郊设立青帝坛,天子率百官穿青衣迎春。
土牛仪式:郡县制土牛、耕人置于城门外,象征春耕开始,此制延续至清代。
三、上巳节(三月三)
原为三月上旬巳日,后固定为三月三,汉代发展出两大习俗:
1. 祓禊之礼:在水边用香草沐浴祛病,《周礼·春官》郑玄注引汉代风俗"三月上巳,官民皆禊于东流水上"。
2. 曲水流觞:王公贵族在弯曲水道旁宴饮,张衡《南都赋》描写"于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滨"。
四、端午节(五月五日)
汉代已形成雏形,应劭《风俗通义》记载:
朱索五色印:门户悬挂五彩丝绳和桃印。
枭羹赐食:皇帝赐百官煮猫头鹰汤,象征除害(《史记·孝武本纪》集解引如淳注)。
五、七夕节
汉代是七夕由星象崇拜向民俗节日转型的关键期:
设祭乞巧:崔寔《四民月令》载"七月七日,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
穿针验巧:《西京杂记》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六、重阳节
《西京杂记》载:"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汉代已有:
佩茱萸:桓谭《新论》提及"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
登高宴饮:淮南王刘安门客所撰《淮南万毕术》记载登高避灾之说。
其他重要习俗
1. 腊日祭祀:岁末祭祖与百神,《说文》释"腊"为"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
2. 儺舞驱疫:《后汉书·礼仪志》详载宫中"大儺"仪式,方相氏戴黄金四目面具驱鬼。
3. 伏日祭祀:夏季伏日祭灶神,《汉旧仪》载"伏日万鬼行,故昼闭市"的禁忌。
汉代节日习俗的显著特点是:官方礼仪与民间风俗交融;原始巫术色彩浓厚;农业周期特征明显。这些习俗经过儒家礼制的规范,形成后世中国传统节日的基本框架。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中强调"岁时不饬,则民无纲纪",体现了节日在当时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部分习俗如立春鞭土牛、重阳登高等,至今仍可见其遗风。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