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秦朝 >> 详情

项羽巨鹿之战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7-20 | 阅读:5405次
历史人物 ► 项羽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由项羽率领的楚军联合诸侯联军对抗秦将章邯王离率领的秦军主力。此战彻底扭转了反秦战争的局势,奠定了项羽“西楚霸王”的历史地位。

项羽巨鹿之战

背景与双方兵力

1. 秦军布局秦朝为镇压起义,派章邯率军镇压陈胜吴广起义后,北上围攻赵国。秦将王离率长城边军(原蒙恬部)20万南下,与章邯军会合,将赵王歇围困于巨鹿(今河北平乡)。

2. 反秦联军: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5万楚军救赵。其他诸侯援军如燕、齐、魏等均观望不前,形成“诸侯军十余壁,莫敢纵兵”的局面。

战役关键点

项羽夺权:宋义滞留安阳46日,项羽以“坐而运策不如疾行破敌”为由,刺杀宋义,楚怀王被迫任命项羽为统帅。

破釜沉舟:项羽命士兵渡漳水后凿沉船只、砸毁炊具,仅带三日粮,以“必死无还”的决心激励士气(《史记·项羽本纪》载:“皆沉船,破釜甑”)。

九战九捷:楚军以少击多,连续攻击秦军甬道(补给线),切断王离军粮草,最终击溃王离部,生擒主将王离,章邯被迫退守棘原。

诸侯慑服:战后诸侯将领“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此威震天下。

战术与影响

1. 心理战运用:项羽通过极端手段激发士兵潜力,是中国古代“置之死地而后生”战术的经典案例。

2. 后勤打击:楚军优先破坏甬道,削弱秦军持续作战能力,体现“断粮致胜”的军事思想。

3. 政治后果:章邯因赵高猜忌,率20万秦军投降项羽,但随后在新安被坑杀,秦军主力覆灭,加速秦朝灭亡(前206年子婴投降)。

史学争议

兵力对比:传统记载秦军40万(实际可能存在夸大),现代学者如李开元推测秦军约25万,楚军5万,但诸侯联军后期参战可能扩大规模。

地理考证:漳水位置、巨鹿城防布局仍有争议,考古发现证实该地区存在战国秦汉时期的城垣遗迹。

扩展知识

军事遗产:项羽创造的速决战模式被后世借鉴,如韩信井陉之战背水为阵。

文化影响:成语“破釜沉舟”“作壁上观”均源于此战,凸显项羽的决断力与诸侯的怯懦。

巨鹿之战不仅是冷兵器时代以少胜多的典范,更通过心理、后勤、战术的多维配合,展现了项羽卓越的军事才能,其影响力贯穿楚汉争霸的后续进程。

文章标签:

上一篇:吴起战国名将传奇一生 | 下一篇:光武帝重建汉室

嫪毐之乱被诛

秦朝嫪毐

嫪毐之乱是秦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危机,发生在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嫪毐本是吕不韦的门客,因受吕不韦推荐入宫侍奉太后赵姬,深得宠信,逐渐

项羽巨鹿之战

秦朝项羽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由项羽率领的楚军联合诸侯联军对抗秦将章邯、王离率领的秦军主

赵高专权乱政

秦朝赵高

赵高是秦朝著名的权宦,其专权乱政直接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作为中国历史上宦官干政的早期典型案例,赵高的行为具有多重政治维度:首先,赵高通过操控皇

项羽火烧阿房

秦朝项羽

项羽火烧阿房宫是秦末战争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但现代考古和历史研究表明,这一说法存在争议。以下是关于这一事件的详细分析: 1. 历史记载的争议 -

项羽巨鹿之战

秦朝项羽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由项羽率领的楚军联合诸侯联军对抗秦将章邯、王离率领的秦军主

项羽火烧阿房

秦朝项羽

项羽火烧阿房宫是秦末战争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但现代考古和历史研究表明,这一说法存在争议。以下是关于这一事件的详细分析: 1. 历史记载的争议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