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汉朝 >> 详情

韩信胯下受辱志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21 | 阅读:2913次
历史人物 ► 韩信

韩信胯下受辱的事迹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是其早年经历中的重要片段,生动展现了其能屈能伸的忍耐力与远大志向。

韩信胯下受辱志

据《史记》记载:

1. 事件经过:少年韩信家境贫寒,曾遇淮阴屠户少年挑衅,对方当众侮辱他说:"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并威胁要么用剑刺死他,要么从其胯下钻过。韩信审视后选择俯身钻胯,引来市人嘲笑,但司马迁特别强调"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2. 行为分析

- 法律角度:秦末律法严苛,若韩信持械伤人将面临重刑,其选择体现对局势的清醒判断。

- 心理动机:韩信曾对亭长妻子言"吾必有以重报母",其忍辱实为保全有用之身,与后来对漂母的"千金报德"形成对照。

- 兵家思维:作为未来军事家,此举暗合"避其锐气"的战术思想,与其后来背水一战的用兵风格形成强烈反差。

3. 历史评价

- 司马迁用"孰视之"三字刻画其心理活动,暗示非懦弱而是深思后的抉择。

- 苏轼在《留侯论》中将此与张良拾履并列,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 明代思想家评:"英雄未遇时,辱身污行而不辞,正为其所挟者大也。"

4. 相关考古佐证

- 江苏淮安现存胯下桥遗址(清光绪年间重修),碑文记载"汉淮阴侯韩信受辱处"。

- 临沂银雀山汉简《六韬》中"将者能忍诟"的论述,反映了当时兵家对忍耐的重视。

5. 文化影响

- 成为"忍辱负重"的经典案例,与勾践卧薪尝胆并列。

- 元代《萧何月下追韩信》杂剧、明代《千金记》传奇均重点渲染此情节。

- 现代心理学将其视为"延迟满足"的典型案例。

需注意两点争议:

《汉书》删去了"孰视之"的细节描写,可能反映班固对人物评价的差异。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质疑该故事或为突显韩信"先辱后荣"的叙事安排,但缺乏实证。

此事件与韩信后期"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成就形成戏剧性反差,本质上揭示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大勇若怯"的深层智慧,也反映了司马迁塑物时的典型化手法。

文章标签:

上一篇:秦开凿灵渠 | 下一篇:五虎上将成名战

张骞通西域始末

汉朝张骞

张骞通西域是中国古代外交与地理探索的重大事件,其始末不仅体现了汉朝的开拓精神,也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以下是基于《史记·大宛列传》等史料

韩信胯下受辱志

汉朝韩信

韩信胯下受辱的事迹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是其早年经历中的重要片段,生动展现了其能屈能伸的忍耐力与远大志向。据《史记》记载:1. 事件经过:少年

韩延寿治民有方

汉朝班固

韩延寿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循吏,以德政教化闻名,其治民方略在《汉书·循吏传》中有详细记载。他的治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行礼教风化 韩

黄霸治民称循吏

汉朝黄霸

黄霸是西汉著名的循吏代表,其治理模式成为后世推崇的典范。作为宣帝时期颍川太守,他通过以下举措体现了循吏的核心精神: 1. 教化优先,德治为本 黄霸

韩信胯下受辱志

汉朝韩信

韩信胯下受辱的事迹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是其早年经历中的重要片段,生动展现了其能屈能伸的忍耐力与远大志向。据《史记》记载:1. 事件经过:少年

韩信胯下受辱将

汉朝韩信

韩信胯下受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展现了韩信早年的隐忍与后来的卓越成就之间的反差。以下从历史背景、事件经过、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