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火烧圆明园惨案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6-27 | 阅读:5195次
历史人物 ► 咸丰

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对中国犯下的严重战争罪行,发生于1860年10月18日至21日。以下从历史背景、事件经过、破坏规模及影响等方面详细阐述:

火烧圆明园惨案

历史背景

1. 战争起因:英法以"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实则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拒绝《天津条约》换约条件,导致冲突升级。

2. 军事态势:1860年9月通州八里桥之战清军惨败,咸丰帝逃亡承德,北京门户洞开。英法联军劫掠海淀皇家园林作为报复。

事件经过

1. 前期劫掠:10月6日起联军攻占圆明园,法军先劫掠文物,英军随后加入。军官赫里斯(James Bruce)记载士兵"用布袋装运珍宝",许多文物至今流落大英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

2. 纵火决策:额尔金伯爵以"惩罚清廷虐俘"为由下令烧园。10月18日米启尔骑兵团携火焰喷射器系统纵火,大火延续三天三夜。

破坏规模

1. 建筑损毁:包含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的150余处景群中,木质建筑尽毁,仅存西洋楼等石构残骸。

2. 文物损失:据内务府《丢失物品清单》记载,超过15万件书画、瓷器、典籍被掠,包括《永乐大典》副本、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摹本等珍品。

3. 生态灾难:百年古树名木焚毁殆尽,水系工程遭破坏,皇家收藏的动植物标本、科学仪器(如乾隆时期地球仪)俱成灰烬。

深层影响

1. 外交后果: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半岛。

2. 文化创伤:象征中华园林艺术巅峰的"万园之园"毁灭,成为民族集体记忆痛点。2010年法国作家伯纳·布立赛《1860:圆明园大劫难》引发国际反思。

3. 文物保护启示:现存遗址残柱上的火焰灼痕仍清晰可见,2022年北大团队通过数字复原技术重现了圆明园盛期风貌。

这一事件暴露了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野蛮本质,也揭示了清王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致命缺陷。圆明园兽首追索工作至今持续,12生肖铜像中仍有5尊下落不明。

文章标签:惨案

上一篇:陈子龙抗清诗人 | 下一篇:寒浞篡夏四十载乱政

郭嵩焘出使欧洲

清朝郭嵩焘

郭嵩焘(1818—1891)作为中国近代首位驻外使节,其1876—1879年出使欧洲的经历具有划时代意义。此次出使是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马嘉理案"外交危机后,

曹雪芹与红楼梦

清朝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1763)是中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其旷世巨著《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成就。以下从生平、创作背景

清末的社会动荡与民间反抗

清朝新军

清末社会动荡与民间反抗是近代中国历史转型期的关键现象,其复杂性源于多重因素的叠加作用:一、政治腐败与制度危机1. 官僚体系溃烂:鸦片战争后,清廷

鸦片战争引发中外冲突升级

清朝广州十三行

鸦片战争(1840—1842年)是清朝与英国因贸易、外交和鸦片问题爆发的大规模军事冲突,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导致中外关系急剧恶化。以下从背景、进程

圆明园遭英法焚毁

清朝咸丰

圆明园遭英法联军焚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对中国文化遗产实施的最严重破坏之一。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

安庆内军械所创立

清朝咸丰

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武器的军事工业机构,由曾国藩于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在安徽安庆创立,是洋务运动早期的重要实践。其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