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攻秦战国联盟
朝代: | 时间:2025-07-22 | 阅读:9210次历史人物 ►
合纵攻秦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为对抗日益强大的秦国而结成的军事联盟,其背景、过程与影响深刻反映了战国中后期的政治格局。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一、合纵的形成背景
1. 秦国崛起威胁东方
商鞅变法(前356年、前350年)后,秦国逐渐成为军事强国,通过河西之战(前341年)击败魏国,占领函谷关,掌控进出关中的战略要地。东方诸国开始意识到秦的扩张威胁。
2. 纵横家的推动
苏秦为代表的纵横家提出"合众弱以攻一强"策略,游说六国形成联合。据《战国策》记载,苏秦身佩六国相印,促成赵、魏、韩、燕、楚、齐结成纵向联盟(南北向联合,故称"合纵")。
二、主要合纵战役
1. 前318年五国攻秦
公孙衍(犀首)联合魏、赵、韩、燕、楚合纵,但实际仅三晋军队与秦战于函谷关,因缺乏协调大败而还。此役暴露出六国各怀异心的问题。
2. 前298年齐韩魏联军
孟尝君田文策划三国联军攻秦,历时三年攻破函谷关,迫使秦割地求和。这是战国中期对秦最成功的军事打击,但之后齐国独大又引发"五国伐齐"(前284年)。
3. 前241年最后一次合纵
楚考烈王为纵约长,联军一度攻至蕞地(今陕西临潼),但被秦将蒙骜击退。此后六国再无力组织联合抗秦。
三、合纵失败原因
1. 地缘矛盾难以调和
六国彼此接壤,存在领土纠纷(如楚魏争夺睢阳、赵齐争河间),联合时常因利益分配内讧。
2. 秦国连横策略成功
张仪等人以"事一强以攻众弱"的连横战略分化六国,如通过"秦楚联姻"破坏齐楚联盟(前313年丹阳之战前)。
3. 军事指挥权分散
联军缺乏统一指挥机制,各国军队战斗力参差。如燕国常消极参战,齐国后期转向"东帝"政策。
四、历史影响
1. 加速秦统一进程
合纵失利使秦国采用"远交近攻"(范雎策略),逐步瓦解六国。前230-前221年完成统一。
2. 纵横家政治遗产
合纵连横的博弈催生《战国策》《鬼谷子》等政治谋略著作,奠定中国古代外交思想基础。
3. 郡县制推行契机
秦在对抗合纵过程中,在新占领区设郡县(如巴郡、汉中郡),为后世中央集权制度提供实践样本。
文章标签: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