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清朝的文人代表纪晓岚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6-25 | 阅读:6425次
历史人物 ► 清朝

纪晓岚(1724—1805),名昀,字晓岚,号春帆,清代乾嘉时期著名学者、文学家,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人。他是乾隆朝文化界的核心人物之一,以总纂《四库全书》闻名于世,同时在文学、考据学、目录学等领域均有卓越贡献。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介绍其生平与成就:

清朝的文人代表纪晓岚

一、仕途与学术生涯

1. 科举入仕:纪晓岚24岁中举,31岁(1754年)考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左都御史、礼部尚书等职,官至从一品。其仕途虽偶因卢见曾案牵连被贬乌鲁木齐,但整体较为顺遂。

2. 四库全书总纂官:1773年,乾隆开设四库全书馆,纪晓岚被委任为总纂官,主持这一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编纂工程。他统筹4000余名学者,耗时13年完成7.9万卷的巨著,并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学术体系。

二、学术成就

1. 考据学贡献:作为乾嘉学派代表人物,纪晓岚强调实证研究,对古籍校勘、辨伪贡献显著。例如在《阅微草堂笔记》中通过考据纠正了《西京杂记》等多部古籍的讹误。

2. 目录学开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首创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现代应用,每书均附精要评述,成为清代文献学的典范之作。梁启超评其为“目录学之冠冕”。

3. 文学创作:除学术著作外,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收录志怪小说1200余则,以简练文言记录民间奇闻,兼具文学性与社会学价值,与《聊斋志异》并称清代笔记小说双璧。

三、思想与性格特质

1. 通达的学术观:虽属汉学阵营,但主张调和汉宋之争,在《四库提要》中既推崇考据又肯定义理。对于西学持开放态度,认可《几何原本》等著作的科学性。

2. 机敏善辩的形象:民间传说中常将其塑造为幽默智者,与乾隆帝的对话轶事广为流传(如“老头子”典故)。虽多为后世附会,但反映其实际担任文学侍从时思维敏捷的特点。

四、历史评价与影响

纪晓岚逝世后获谥“文达”,《清史稿》称其“学问渊通”。现代学者认为其最大贡献在于通过《四库全书》保存文化遗产,但亦受时代局限,部分书籍因政治标准遭篡改或禁毁。2001年沧州建成纪晓岚纪念馆,其故居与墓葬均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补充知识:纪晓岚书法造诣颇深,现存《行书七言联》等作品;其家族为书香世家,父纪容舒为著名的律学家,侄纪昭亦参与《四库全书》编纂。在清代学术史上,他与戴震、钱大昕并称“乾嘉三大家”。

文章标签:

上一篇:中国海洋开拓先锋:郑和航海事业的辉煌与影响 | 下一篇:夏朝国君在位时期的影响与贡献研究

李鸿章: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

清朝李鸿章

李鸿章是晚清洋务运动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在近代中国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作为淮军创始人和北洋通商大臣,他的改革实践深刻影响了19世纪

詹天佑铁路工程

清朝詹天佑

詹天佑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的先驱,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他在铁路建设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京张铁路的自主设计与建设 詹天佑最著

辛丑条约签订与不平等关系确立

清朝

《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9月7日(农历辛丑年),是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后被迫与11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匈、比利时、西班牙、

康梁维新变法记

清朝慈禧

康梁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发生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由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主导,目的是通过自上而

清朝官场的权力斗争与演变

清朝清朝

清朝官场的权力斗争与演变是政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发展过程贯穿了从入关到灭亡的整个历史阶段,呈现出复杂的权力博弈与制度变迁。以下是基于史实的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对清朝政治影响分析

清朝清朝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争议的政治现象,对清朝晚期政治、经济、社会及对外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统治贯穿同治、光绪两朝(1861-1908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