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后晋亡于契丹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19 | 阅读:3488次
历史人物 ► 石敬瑭

后晋(936年-947年)是五代时期的第三个中原王朝,由石敬瑭建立,其灭亡与契丹(辽朝)的关系密切,是中原政权“以地事夷”策略失败的典型案例。以下是后晋亡于契丹的历史脉络和深层原因分析:

后晋亡于契丹

一、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始末

1. 称帝代价

石敬瑭为推翻后唐,向契丹求援,于936年割让燕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北部),并称小11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开中原政权对游牧民族屈辱称臣的先例。燕云地区的丧失使中原丧失长城防线,契丹骑兵可长驱直入。

2. 战略失误

割地行为虽换得契丹军事支持,但导致后晋国防体系崩溃。辽朝借此在幽州(今北京)设南京析津府,成为日后南下侵略的跳板。

二、后晋与契丹关系恶化

1. 石重贵时期对抗政策

942年石敬瑭死后,其侄石重贵继位,拒绝向契丹称臣。大臣景延广主张强硬,致国书称“孙”不称臣,激化矛盾。

2. 契丹三次南侵

- 944-945年:辽太宗两次亲征,虽被后晋将领杜重威、李守贞击退,但消耗后晋国力。

- 946年决战:契丹以“诈和”诱后晋主力深入,在恒州(今河北正定)围歼杜重威军,导致后晋精锐尽丧。

三、灭亡的直接原因

1. 杜重威叛变

947年初,统帅杜重威投降契丹,献出河北防线,辽军攻陷汴梁(今开封),俘虏石重贵,后晋灭亡。

2. 辽太宗改制尝试

耶律德光一度改国号“大辽”,穿汉服、用中原礼仪,试图直接统治中原,但因治理失当(如“打草谷”劫掠)引发反抗,被迫北返。

四、深层历史影响

1. 地缘政治重构

燕云十六州被辽朝控制近四百年,直至明朝恢复。北宋因缺乏战马产地和防御屏障,长期被动。

2. 民族政策警示

后晋的覆灭暴露了过度依赖外部势力的风险,后周、北宋此后采取“先南后北”战略,避免与契丹正面冲突。

3. 权力结构崩溃

后晋灭亡后,契丹北撤途中耶律德光病死,刘知远趁机建立后汉,中原进入更短命的政权循环,凸显五代军头政治的脆弱性。

后晋的快速衰亡,本质是石敬瑭政权合法性不足、军事附庸化及战略短视的结果,其教训被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总结为“割土壤以寇仇,乞师旅以庶孽”。

文章标签:

上一篇:波斯王子流亡长安 | 下一篇: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李守贞叛乱被平

五代十国李守

李守贞叛乱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政权面临的一次重大军事危机,发生于公元948年至949年。李守贞原为后晋将领,后归顺后汉,被任命为河中节度使。但他野心膨

李存勖灭后梁兴唐

五代十国李存勖

李存勖灭后梁兴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后梁的灭亡与后唐的建立。这一过程体现了军事谋略、政治博弈与时代变革的复杂交织。以下是按史

后晋亡于契丹

五代十国石敬瑭

后晋(936年-947年)是五代时期的第三个中原王朝,由石敬瑭建立,其灭亡与契丹(辽朝)的关系密切,是中原政权“以地事夷”策略失败的典型案例。以下是后

马殷建楚称王

五代十国马殷

马殷建楚称王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马殷(852—930),字霸图,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原为秦宗权部将孙儒的部下,后自立门户,成为割据湖

后晋亡于契丹

五代十国石敬瑭

后晋(936年-947年)是五代时期的第三个中原王朝,由石敬瑭建立,其灭亡与契丹(辽朝)的关系密切,是中原政权“以地事夷”策略失败的典型案例。以下是后

桑维翰辅晋室

五代十国石敬瑭

桑维翰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重要政治家和谋士,辅佐后晋高祖石敬瑭建立政权,并在其子石重贵(后晋出帝)时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他的政治活动对后晋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