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水淹七军降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19 | 阅读:3255次历史人物 ► 于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北伐襄樊时,曹魏大将曹仁被围困于樊城。曹操派于禁、庞德率七军救援。于禁抵达前线后,正值汉水流域遭遇罕见秋汛。《三国志·魏书·于禁传》记载"秋,大霖雨,汉水泛滥",七军驻扎的低洼地带被洪水淹没,关羽趁机率领发起攻击。庞德率部死战不降,最终被擒杀;而于禁面对绝境,选择率领三万余魏军投降。这场战役彻底扭转了襄樊战局,史称"水淹七军"。
从军事地理角度分析,于禁失败存在多重因素:
1. 驻营选址失误:七军驻扎在樊城以北十里处的平鲁城遗址(今湖北襄阳北),此处地处汉江冲积平原,地势低洼且背靠汉水支流。
2. 气象预判不足:汉江流域秋季暴雨本属常见,曹军未准备足够的舟船应对水位上涨。
3. 战术体系缺陷:北方军队缺乏水战经验,而关羽荆州军拥有成熟的楼船部队。
这场战役的深层影响远超军事层面:
1. 政治震荡:魏国"五子良将"之首的于禁投降,导致曹魏中央军威信受损。曹操闻讯后哀叹"于禁与我相知三十年,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2. 战略转折:此战促成孙权与曹操秘密联合,为后来吕蒙偷袭荆州埋下伏笔。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禁之败,吴魏之交合矣"。
3. 军事制度改革:战后曹丕在洛阳建立训练基地,魏明帝时期更创设"横海将军"等专职将校。
《资治通鉴》记载于禁降后境遇颇具戏剧性:被东吴俘获后辗转归魏,曹丕刻意命其拜谒曹操陵墓,墓室壁画中绘有水淹七军场景,于禁最终惭恨而亡。裴松之注引《魏书》认为此举反映了曹丕复杂的政治心理:既需惩戒降将以正军纪,又要避免寒了旧臣之心。关羽虽取胜却未巩固战果,反而促成魏吴联合,这种战略上的短视与战术上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三国时期战争行为的典型特征:局部胜利常被大战略格局所抵消。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