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荆南高保融归附后周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19 | 阅读:4563次
历史人物 ► 高保融

荆南高保融归附后周是五代十国末期的重要政治事件,反映了当时藩镇势力与中原王朝的博弈关系。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荆南高保融归附后周

背景

1. 荆南政权的特殊性

荆南(南平)是五代十国中最小的割据政权,辖江陵(今湖北荆州)为中心的三州之地。因其地狭兵弱,自创始人高季兴起便奉行"左右逢源"的生存策略,在周边强国(后唐、南唐、后蜀等)之间周旋。高保融(928-960)为高季兴之孙,继位后延续了这一传统。

2. 后周崛起与统一趋势

后周太祖郭威(951年即位)及其养子世宗柴荣(954年即位)推行政治军事改革,中央集权强化。柴荣发动"显德北伐",收复秦凤、成阶四州,并三次亲征南唐,迫使南唐割让江北十四州,南方诸政权震慑。

归附过程

1. 主动示好的契机

955年后周攻南唐时,高保融为表忠诚,派指挥使魏璘率配合周军行动。958年柴荣平定淮南后,高保融彻底放弃观望,遣弟高保绅入朝纳贡,正式称臣。

2. 后周的怀柔政策

柴荣为减少统一阻力,对荆南采取安抚策略。保留高氏节度使职位,允许其"检校太尉"等虚衔,同时要求荆南承担赋税、兵役义务,实质控制其外交权,终止其"两面称臣"的历史。

深层原因

1. 荆南的生存困境

荆南长期依赖商税(江陵为南北交通枢纽),但后周控制汉水、长江航道后,其经济命脉受制于人。加之南唐战败后失去靠山,归附成为唯一选择。

2. 高保融的个人考量

《旧五代史》载高保融"性迂缓",缺乏其祖的机变能力。面对后周压力,其臣僚李景威曾建议联合南唐抵抗,但被拒绝,反映出统治集团对实力的清醒认知。

历史影响

1. 加速统一进程

荆南归附消除了后周南下伐蜀、南唐的侧翼威胁。960年赵匡胤代周建宋后,直接继承这一成果,于963年假道荆南平定湖南,顺势接管江陵,终结高氏统治。

2. 五代藩镇模式的尾声

荆南的和平归附不同于武力削藩,体现五代末期强干弱枝已成定局。后周通过"赎买"而非战争解决割据问题,为北宋"杯酒释兵权"提供范式。

3. 经济整合的案例

后周获得荆南后,疏通江汉漕运,使中原政权自安史之乱后首次有效控制长江中游,奠定北宋漕运体系基础。

延伸知识

高保融去世(960年)后,弟高保勖继位,次年高继冲降宋,荆南亡国。因统治者始终未称帝,正史将其归为"十国"中的特殊案例。

宋太祖将高氏族人迁至汴京,授予虚职,其结局优于吴越钱氏以外的多数十国君主。

欧阳修《新五代史》批评高氏"无以自存",但现代学者更多肯定其灵活策略对保护地方经济的意义。

文章标签:保融

上一篇:唐朝与新罗联合抗倭 | 下一篇:辛弃疾北伐抗金

后晋亡于契丹

五代十国石敬瑭

后晋(936年-947年)是五代时期的第三个中原王朝,由石敬瑭建立,其灭亡与契丹(辽朝)的关系密切,是中原政权“以地事夷”策略失败的典型案例。以下是后

马殷建楚称王

五代十国马殷

马殷建楚称王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马殷(852—930),字霸图,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原为秦宗权部将孙儒的部下,后自立门户,成为割据湖

荆南高保融归附后周

五代十国高保融

荆南高保融归附后周是五代十国末期的重要政治事件,反映了当时藩镇势力与中原王朝的博弈关系。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背景1. 荆南政权

沙陀军攻占太原府

五代十国太原府

沙陀军攻占太原府是唐末五代时期的重要军事事件,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1. 背景与沙陀的兴起沙陀原是西突厥别部,唐贞观年间

荆南高保融归附后周

五代十国高保融

荆南高保融归附后周是五代十国末期的重要政治事件,反映了当时藩镇势力与中原王朝的博弈关系。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背景1. 荆南政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