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李守贞叛乱被平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19 | 阅读:5345次
历史人物 ► 李守

李守贞叛乱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政权面临的一次重大军事危机,发生于公元948年至949年。李守贞原为后晋将领,后归顺后汉,被任命为河中节度使。但他野心膨胀,联合永兴军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发动"三镇连叛",企图割据关中。

李守贞叛乱被平

叛乱背景与经过:

1. 政治诱因:后汉高祖刘知远去世后,其子隐帝刘承祐年幼,权臣杨邠、史弘肇等专权,朝政不稳。李守贞自恃功高,对中央不满。

2. 军事行动

- 李守贞于948年据河中(今山西永济)自立为秦王,加固城防,联合赵思绾(据长安)、王景崇(据凤翔)形成三角叛盟。

- 后汉派郭威统兵征讨,郭威采取围而不攻、分化瓦解的策略,先击破赵思绾(949年6月投降),后迫使王景崇自焚(同年12月)。

- 郭威掘长壕围困河中,断其粮道。李守贞突围失败,全家自焚而死(949年7月)。

关键人物与战术分析:

郭威的军事才能:通过长期围困消耗叛军,避免强攻造成的损失,并利用心理战招降敌军,如赦免叛军胁从者。

叛军弱点:三镇缺乏协调,赵思绾残暴失民心,王景崇犹豫不决,最终被各个击破。

历史影响:

1. 叛乱平定巩固了后汉中央权威,但隐帝猜忌郭威,酿成950年的邺都兵变,导致后汉灭亡。

2. 郭威凭借平叛声望建立后周,为后来周世宗柴荣改革奠定基础。

3. 此次战役体现了五代藩镇割据与中枢集权的矛盾,是唐宋之间军事藩镇问题的典型案例。

延伸知识:河中城防坚固,李守贞曾以"纸衣铜陵"(城墙外糊纸伪装修缮,内实加固)迷惑汉军,但终因粮尽而败。此战也是古代围城战中"持久战"的经典范例。

文章标签:叛乱

上一篇:唐宣宗大中之治 | 下一篇:文天祥:宋朝最后的名将

郭威:五代后周开国雄主

五代十国郭威

郭威(904-954年),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五代后周开国君主(951-954年在位),庙号太祖,为五代时期具有改革精神和政治远见的杰出统治者

周世宗毁佛铸钱

五代十国周世宗

周世宗毁佛铸钱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显德二年(955年)由周世宗柴荣推行的一项重大经济改革措施,旨在解决当时货币短缺、财政困难的问题。这一事件在中国

李守贞叛乱被平

五代十国李守

李守贞叛乱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政权面临的一次重大军事危机,发生于公元948年至949年。李守贞原为后晋将领,后归顺后汉,被任命为河中节度使。但他野心膨

李存勖灭后梁兴唐

五代十国李存勖

李存勖灭后梁兴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后梁的灭亡与后唐的建立。这一过程体现了军事谋略、政治博弈与时代变革的复杂交织。以下是按史

李守贞叛乱被平

五代十国李守

李守贞叛乱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汉政权面临的一次重大军事危机,发生于公元948年至949年。李守贞原为后晋将领,后归顺后汉,被任命为河中节度使。但他野心膨

李守贞据潼关叛

五代十国李守

李守贞据潼关叛是五代十国后期后汉乾祐元年(948年)至乾祐二年(949年)间的重要军事叛乱事件。作为河中节度使的李守贞联合长安赵思绾、凤翔王景崇发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