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王子流亡长安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19 | 阅读:6999次历史人物 ► 长安
波斯王子流亡长安的历史背景与细节
1. 历史背景:波斯萨珊王朝的灭亡
公元7世纪中叶,波斯萨珊王朝(224—651年)在阿拉伯帝国的军事扩张下节节败退。651年,末代国王伊嗣俟三世(Yazdegerd III)在木鹿(今土库曼斯坦境内)被刺杀,萨珊波斯正式灭亡。其子卑路斯(Piruza)率领部分贵族和残部逃亡,寻求唐朝庇护。
2. 唐朝与波斯的外交关系
唐朝与萨珊波斯长期保持友好往来。早在贞观十二年(638年),波斯就曾向唐朝求援对抗大食(阿拉伯帝国)。随着萨珊灭亡,卑路斯于654年首次遣使唐朝,唐高宗授予其“右武卫将军”虚衔。咸亨年间(670—674年),卑路斯正式入唐,被安置于长安,唐廷为其设立波斯都督府(治所在今阿富汗扎兰季),试图扶持其复国,但未能成功。
3. 流亡长安的生活与文化影响
卑路斯及其随行人员定居长安后,带来波斯文化元素:
宗教传播:波斯移民促进了琐罗亚斯德教(祆教)在唐的传播,长安城内建有祆祠,敦煌文书中有相关祭祀记载。
艺术与工艺:波斯金银器、织锦技术通过流亡群体传入,唐代何家村窖藏中的鎏金舞马衔杯银壶即受萨珊风格影响。
商业网络:波斯商人借助唐朝开放的贸易政策,活跃于丝绸之路,长安西市常见波斯珠宝、香料交易。
4. 后裔与遗产
卑路斯之子泥涅师(Narsieh)曾由唐将裴行俭护送返中亚试图复国,失败后再度归唐,终老长安。其家族后裔融入中国,部分成为唐军中“波斯军”成员。20世纪西安出土的《苏谅妻马氏墓志》(汉文与巴列维文双语)印证了波斯遗民在唐的长期存在。
5. 历史考证与争议
学界对波斯王子流亡的具体时间、唐朝复国努力的效果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唐朝支持仅具象征意义,因军事重心在朝鲜半岛(与高句丽战争)和吐蕃,无力西顾。阿拉伯史料则提及萨珊余部在中亚的抵抗持续至8世纪初。
波斯王子流亡长安是古代中国与西亚政治互动的重要案例,体现了唐朝作为东亚帝国的国际影响力,也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独特渠道。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