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8-08 | 阅读:6244次历史人物 ► 勾践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励志典故,典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公元前494年,越国被吴王夫差击败,勾践被迫屈膝求和,携妻子入吴为奴三年。归国后,他发愤图强,以“卧薪尝胆”的方式自警,最终在公元前473年灭吴复国。
史实核心内容:
1. 战败受辱
勾践不听范蠡劝阻,贸然攻吴,导致会稽山惨败。为保全越国,他接受文种“卑辞厚礼”之策,亲自赴吴为夫差驾车养马,甚至尝粪诊疾以表忠心(见于《吴越春秋》)。
2. 忍辱负重
归国后,勾践“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并“夜以继日,目倦欲合则攻之以蓼”(《史记》)。蓼草辛辣刺眼,以此驱散睡意。他身着粗布,与百姓同耕,夫人自织,十年不征税,史称“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3. 韬光养晦
- 经济策略:推广“省赋敛、劝农桑”政策,采纳计然“平粜法”稳定粮价。
- 军事准备:秘密训练“习流”()和“教士”(精锐),委派陈音教授术(见《越绝书》)。
- 外交手段:进献西施、郑旦以惑吴王,贿赂吴臣伯嚭离间伍子胥。
4. 心理战与情报战
文种提出“伐吴九术”,包括借粮耗空吴国存粮(“请籴”计)。勾践还故意挑起吴国与齐、晋的矛盾,消耗其国力。
历史争议与补充:
“卧薪”考辨:司马迁仅载“尝胆”,“卧薪”情节最早见于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可能为后世附会。
吴越之争的深层背景:近年考古发现显示,吴越同属百越文化圈,战争实为长江下游霸权的争夺。
勾践的性格复杂性:灭吴后诛杀功臣文种,印证范蠡“蜚鸟尽,良弓藏”的警示,反映其权术冷酷的一面。
文化影响:
这一典故成为逆境奋斗的象征,衍生出“君子,十年不晚”“忍常人所不能忍”等哲理。明代梁辰渔《浣纱记》等文艺作品进一步艺术化演绎,使勾践形象深入人心。现代企业管理中也常引用其“危机意识”和“长期主义”策略。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