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夏商 >> 详情

终古谏桀反遭逐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6-21 | 阅读:6534次
历史人物 ► 夏桀

关于“终古谏桀反遭逐”这一历史事件,需结合夏朝末年的政治背景进行分析。以下是根据史实整理的详细内容:

终古谏桀反遭逐

1. 历史背景与人物关系

终古是夏桀(夏朝末代君主)时期的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与记录史事。夏桀以暴虐著称,《史记·夏本纪》载其“不务德而武伤百姓”,导致民怨沸腾。终古作为史官,秉持职责多次劝谏,但桀拒不纳谏,反而将终古放逐。

2. 终古劝谏的深层意义

职责与道德冲突:终古的劝谏体现了古代史官“直笔”传统(如后世董狐、齐太史之风),试图以史官权威约束王权。

夏桀的逆反心理:桀曾宣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尚书·汤誓》),显示其狂妄自大,终古的谏言加剧了君臣对立。

3. 被逐后的历史影响

投奔商汤:终古流亡后归附商汤,《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乃出奔如商”,为商汤提供了夏朝内部腐朽的证据。

政治象征意义:终古的叛离标志着夏朝统治集团分崩离析,成为商汤“吊民伐罪”的合法性依据之一。

4. 延伸知识:夏桀暴政的其他例证

劳民伤财:建造倾宫、瑶台,耗费国力(《竹书纪年》)。

酷刑镇压:发明“炮烙之刑”惩治异议者(《列女传》)。

民心尽失:百姓诅咒“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尚书·汤誓》)。

5. 史学争议与文献考据

部分学者认为终古的事迹可能存在后世夸大成份,因夏商史料多经周人整理。但清华简《尹至》等出土文献证实了夏末臣子叛桀的普遍性,间接支持终古事件的可靠性。

这一事件反映了早期中国“有道伐无道”的政治,终古作为史官的抉择,成为后世谏臣文化的先声。

文章标签:

上一篇:清代对外贸易与十三行 | 下一篇:周武王姬发伐纣灭商

夏商周断代工程关键结论

夏商甲骨文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我国首个多学科联合攻关的重大人文社科项目(1996-2000年),旨在建立夏、商、西周三代年代学框架。其关键结论包括:一、夏商分界与夏代

夏商时期的环境保护意识

夏商大禹

夏商时期的环境保护意识虽未形成系统理论,但已通过实践与制度初步体现,其核心源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求。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

商代贸易繁荣背后的商业领袖人物揭秘

夏商妇好墓

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国早期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贸易网络已覆盖中原乃至更远地区。虽然商代尚未形成后世意义上的“商业领袖”概念,但考

殷墟甲骨窖藏之谜

夏商殷墟

殷墟甲骨窖藏之谜是商代考古与甲骨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主要涉及殷墟遗址中大量甲骨集中埋藏的现象及其背后动因。以下从窖藏分布、埋藏原因、学术价值

夏桀宠妹喜亡国

夏商夏桀

夏桀宠妹喜亡国的历史记载主要源自《史记》《竹书纪年》等古籍,但其细节存在一定传说色彩。根据现有史料和考古研究,可梳理出以下几点关键信息:1. 妹

桀纣暴政失民心

夏商夏桀

桀纣暴政失民心的历史教训深刻印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治国真理。夏桀与商纣作为中国历史上暴君的典型,其统治崩溃的核心原因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