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晋朝 >> 详情

晋代玻璃制造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5-24 | 阅读:9324次
历史人物 ► 葛洪

晋代是中国古代玻璃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其玻璃工艺在承袭汉代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以下是关于晋代玻璃制造的几个关键点:

晋代玻璃制造

1. 技术传承与材料特点

晋代玻璃制造延续了汉代的铅钡玻璃传统,这类玻璃以氧化铅(PbO)和氧化钡(BaO)为主要助熔剂,成品多呈现不透明或半透明状态,色彩以青绿色、浅蓝色为主。考古发现的晋代玻璃器物包括珠饰、耳珰、碗盏等,多为小型制品,体现其时玻璃仍属珍贵材料。

2. 外来技术的引入

通过丝绸之路与海上贸易,罗马和萨珊波斯的钠钙玻璃技术传入中国。晋代文献《抱朴子》中提到的“水晶碗”可能指代进口的透明玻璃器。外来玻璃的透明度与硬度高于本土铅钡玻璃,对当时工匠产生了一定技术启发,但本土化生产仍以传统为主。

3. 宗教与墓葬中的应用

佛教在晋代兴盛,玻璃被用于制作舍利容器或供奉器具。南京象山王氏家族墓等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玻璃珠、玻璃片,反映了玻璃作为奢侈品与身份象征的功能。道教炼丹术也可能利用玻璃器皿进行药物炼制。

4. 文献与考古证据

《晋书·舆服志》记载了琉璃(即玻璃)在皇室装饰中的使用。湖北鄂城西晋墓出土的磨花玻璃碗经鉴定为萨珊制品,而辽宁北票冯素弗墓的鸭形玻璃注则可能产自罗马。这些实物印证了晋代中外玻璃贸易的活跃。

5. 工艺局限与社会认知

晋代玻璃生产规模较小,可能集中在少数官营作坊。当时社会仍普遍将玻璃视为与玉石类似的珍宝,其化学稳定性较差的特点导致存世完整器物较少。葛洪《抱朴子》提及“外国作水精碗,实是合五种灰以作之”,表明时人对玻璃人造属性的初步认识。

晋代玻璃制造体现了中外技术交流的初期形态,为南北朝时期玻璃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产品虽未达到同时期西亚的成熟水平,但在装饰、宗教领域的作用不容忽视。

文章标签:玻璃制

上一篇:太史慈北海突围战 | 下一篇:东魏权臣高澄事略

《晋朝的法律制度演变》

晋朝石勒

晋朝的法律制度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历史过程,深受政治动荡、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影响。从西晋到东晋,法律制度经历了从继承曹魏法制到逐步适应

拓跋珪立北魏

晋朝拓跋珪

拓跋珪是北魏王朝的开国皇帝(道武帝),其建立北魏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更迭的重要转折点。以下是关于拓跋珪立北魏的史实与相关背景的

夏侯湛补亡诗

晋朝夏侯湛

夏侯湛的《补亡诗》是西晋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学价值。以下从背景、内容、艺术特色及文学史意义等方面综合分析:1. 创作背景夏

司马曜酒醉遇弑

晋朝司马曜

司马曜酒醉遇弑是东晋末年的重大政治事件,发生于公元396年,涉及孝武帝司马曜及其宠妃张贵人的权力斗争。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1. 事件背景 司马曜

葛洪抱朴子著

晋朝葛洪

葛洪的《抱朴子》是东晋时期重要的道教典籍与哲学著作,分为内篇与外篇,内篇侧重神仙方术、炼丹养生,外篇探讨社会政治、儒家伦理,体现了葛洪“内道

士族与平民的差距

晋朝葛洪

士族与平民的差距是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魏晋至隋唐时期)阶级分化的核心体现,其差异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从多个维度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