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海外贸易与市舶司》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8-10 | 阅读:8141次历史人物 ► 景德
《两宋海外贸易与市舶司》
两宋时期(960-1279年)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的黄金时代,其贸易规模、管理体系和全球化程度均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以市舶司为核心的官方贸易管理制度,与蓬勃发展的民间海洋活动相辅相成,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并对宋代社会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一、海外贸易的勃兴背景
1. 技术条件成熟:宋代造船技术显著进步,福船、广船等大型远洋船舶载重量可达万石(约600吨),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天文导航(过洋牵星术)与航路图(《萍洲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形成体系。
2. 经济需求驱动:江南经济重心南移后,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产能激增。北宋末年,仅泉州一地年出口瓷器就超过百万件;《宋会要》记载南宋绍兴年间,市舶收入占财政总量的15%-20%。
3. 国际环境变化:阿拉伯商人主导的印度洋贸易网络与东南亚港口(如占城、三佛齐)形成联动,大食(阿拉伯)、南毗(印度)等50余国与宋朝建立贸易关系。
二、市舶司制度演变
1. 机构设置:
- 北宋初年于广州首设市舶司(971年),后扩展至杭州、明州(宁波)、泉州等8处,形成"三路市舶"(广南、福建、两浙)格局。
- 南宋时泉州跃居最大贸易港,嘉定十年(1217年)设"提举泉州市舶司",独立性增强。
2. 职能体系:
- 征税管理:实行"抽解"制度,细色货(珍宝香料)十抽一,粗色货(木材药材)十五抽一,另征"博买"部分官营商品。
- 通行管控:发放"公凭"(贸易许可证),元丰三年(1080年)《市舶法》规定"无引者以盗贩论"。
- 外交职能:接待蕃商贡使,《岭外代答》记载大食使者蒲亚里一次进献象牙209株、35株。
3. 制度创新:
- 推行"纲运"制度组织大宗货品运输,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设有水密隔舱12个。
- 绍兴十四年(1144年)设立"蕃学",培养涉外贸易人才。
三、贸易格局与商品结构
1. 主要贸易区:
- 东南亚:占城稻、暹罗香料输入,朱熹曾言"福建所以常有无穷之患,正缘市舶之故"。
- 印度洋:大食商人贩运乳香、龙涎香,《诸蕃志》记载宋代商人已抵达红海沿岸。
- 东北亚:对高丽贸易以"撷衫纲"(丝绸)为主,明州设"高丽司"专管。
2. 进出口商品:
- 出口:瓷器(龙泉青瓷、景德镇影青)、丝绸(越罗、蜀锦)、铜钱(日本出土宋钱超百万枚)、书籍。
- 进口:珍珠("南海珠"价抵千金)、胡椒(《癸辛杂识》载"十户之资,不能易一斗")、药材(没药、血竭)、猛火油(石油)。
四、历史影响与考古印证
1. 经济变革:
- 促进货币经济,交子产生与海外贸易密切相关,《宋史·食货志》载"商贾至京师,委钱诸路进奏院"。
- 形成专业海商群体,蒲寿庚家族控制泉州贸易达30年。
2. 文化交融:
- 泉州发现阿拉伯文碑刻、印度教浮雕,广州"蕃坊"有伊斯兰法官(阿拉伯文《萍洲可谈》载"蕃长司")。
- 引进占城稻、棉花等作物,《岭外代答》记载"吉贝布"(棉布)生产技术传播。
3. 考古证据:
- 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瓷器5万余件,证实"海上陶瓷之路"存在。
- 泉州后渚港出土宋代海船残长24.2米,残存香料药材2.4吨。
宋代海外贸易的兴盛,标志着中国传统经济从内向型向海陆并重转型。市舶司制度虽在元明两代继续发展,但其管理理念中的"官本"思想与民间活力间的矛盾,也成为后期海禁政策的伏笔。这种由国家主导的开放式海洋政策,在世界中世纪贸易史上具有典范意义。
文章标签:
上一篇:郭威:从漕卒到皇者的传奇人生 | 下一篇:元朝经济政策与纸币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