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父子权倾朝野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7-13 | 阅读:6078次历史人物 ► 严嵩
严嵩父子权倾朝野是明代嘉靖朝政治腐败的典型案例。严嵩(1480—1565)及其子严世蕃(1513—1565)通过把持内阁、结党营私、操纵科举等手段,形成庞大的政治集团,对嘉靖中后期的朝政造成深远影响。
1. 严嵩的仕途崛起
严嵩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中进士,早期以文才受赏识。嘉靖十五年(1536年)入阁,凭借撰写青词(道教祭文)获嘉靖帝宠信。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升任首辅,专权长达20余年。他利用皇帝崇信道术、疏于朝政的特点,将内阁权力高度集中,甚至代皇帝批阅奏章,史称“票拟专权”。
2. 严世蕃的辅助与恶行
严世蕃虽无科举功名(以荫庇入仕),但精于权术,号称“嘉靖第一鬼才”。他利用父亲权势掌管通政司,掌控官员奏疏上呈渠道,并借“卖官鬻爵”敛财。据《明史》记载,严家贪污白银超过200万两,相当于当时朝廷年财政收入的一半。严世蕃还大肆迫害异己,如构陷抗倭名将张经、杨继盛等。
3. 政治网络的构建
严嵩父子拉拢刑部尚书鄢懋卿、工部侍郎赵文华等形成“严党”,同时打压清流官员。他们操纵科举考试,使其党羽占八成进士名额。地方官员觐见需向严府行贿,时称“礼单银”,导致吏治败坏。嘉靖晚期,御史林润弹劾严世蕃“僭拟龙舟”“私通倭寇”,最终促成其倒台。
4. 倒台与历史评价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阶联合道士蓝道行以“天神降罪”为由弹劾严嵩,致其失势。严世蕃于1565年被处斩,抄家时发现其府邸规模和珍宝堪比皇宫。严嵩晚年贫病交加而死,《明史》将其列为奸臣。但近年研究指出,严嵩掌权时也曾整顿赋税、维护边防,其形象存在一定复杂性和后世政治叙事的影响。
严嵩父子的兴衰揭示了明代皇权与阁臣关系的畸形发展。嘉靖帝为制衡文官集团而纵容严嵩,最终导致行政体系崩坏,为晚明党争埋下伏笔。其案例亦成为后世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监督失效的典型警示。
文章标签:严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