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五次巡游记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8-11 | 阅读:6353次历史人物 ► 秦始皇
秦始皇五次巡游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政治活动,不仅展现了秦帝国的威仪,也深刻影响了后世帝王巡狩制度。以下是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等史料整理的详细记录:
第一次巡游(前220年)
巡行路线:咸阳→陇西(今甘肃临洮)→北地(今宁夏固原)→鸡头山(六盘山)→返回咸阳。
政治目的:震慑西部边境戎狄势力,巩固新征服的陇西地区。此行特别祭祀了秦人发源地西垂(今甘肃礼县),具有宗族溯源意义。考古发现秦长城西段在此次巡游后加速修建。
第二次巡游(前219年)
东巡路线:咸阳→峄山(刻石)→泰山(封禅)→琅琊(留驻三月)→彭城→衡山→湘山(伐树赭山)→南郡→武关归。
重要事件:
1. 泰山封禅开创帝王祭天新模式,李斯篆刻的泰山碑现存10字残石
2. 琅琊台刻石明确记载"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统一政策
3. 湘山遇风引发"伐树赭山"事件,反映始皇对楚地巫文化的镇压
第三次巡游(前218年)
突发事件:阳武博浪沙(今河南原阳)遭遇张良策划的刺驾,力士掷120斤铁锥误中副车。始皇随即下令"天下大索十日",这是秦代规模最大的通缉行动。巡游仍按计划东至之罘(今烟台),刻石强调"奸邪不容"的法制思想。
第四次巡游(前215年)
北伐重点:碣石(今河北昌黎)刻石后,经右北平、渔阳等边郡,命蒙恬发兵30万北击匈奴。此次刻石内容包含"堕坏城郭,决通川防"的水利工程记载。考古发现碣石宫遗址面积达15万平方米,可能是巡游行宫。
第五次巡游(前210年)
终极之旅:途经云梦(祭祀舜帝)→九嶷山→丹阳(今南京)→钱塘→会稽(祭禹刻石)→吴→琅琊→之罘→平原津(病发)→沙丘平台驾崩。
历史转折点:
1. 会稽刻石现存唯一完整内容,记载"禁止淫泆"等社会规范
2. 遣徐巿(徐福)率童男女出海求仙
巡游的深层意义:
1. 交通建设:修建驰道网络"东穷燕齐,南极吴楚",道宽50步(约69米)
2. 文化整合:六处刻石内容显示"书同文"政策的实施效果
3. 权力展示:每次随行有丞相、列侯等百官及精锐卫队,据考证队伍规模超万人
4. 宗教策略:封禅五岳四渎,构建帝国祭祀体系替代六国旧祀
这些巡游消耗巨大,《汉书》称"斧钺频施,巡幸无度",但同时也促进了地域整合。近年出土的里耶秦简、岳麓秦简中多次出现"行在所"相关律令,印证了巡游时的行政运作机制。
文章标签:
上一篇:春秋战国时期民俗风情展示 | 下一篇:王莽篡汉与改制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