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连营的夷陵之战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8-11 | 阅读:9922次历史人物 ►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221-222年)是三国时期东吴与蜀汉之间爆发的战略性决战,因刘备率军沿长江连营扎寨被火攻击溃而得名。此战标志着蜀汉由盛转衰,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火攻战术的经典战例。
一、战前背景
1. 荆州之争:孙权趁关羽北伐襄樊之际偷袭荆州并擒杀关羽(219年),导致蜀汉失去战略要地。刘备称帝后(221年)以"为关羽"为名发动东征,实际意图夺回荆州。
2. 双方部署:
- 蜀汉:刘备亲率4万精锐,联合沙摩柯等五溪蛮部落,沿长江东进。初期连胜吴军,占领秭归。
- 东吴:孙权求和遭拒后,任命陆逊为大都督,采取诱敌深入策略,将主力收缩至夷道、猇亭一线。
二、战役过程
1. 对峙阶段(221年闰六月至222年六月):
- 蜀军推进至夷陵地区后,因山地行军疲惫转为守势。刘备为避暑构筑"树栅连营七百余里",犯下分散兵力的兵家大忌。
- 陆逊坚守不出,待蜀军士气低落。期间频繁派出小股部队试探蜀军弱点。
2. 火攻决胜(222年闰六月):
- 陆逊发现蜀军营寨多为木构且首尾相连,趁东南风起时发动火攻。命士兵持茅草突袭,同时截断蜀军退路。
- 大火蔓延导致蜀军大乱,冯习、张南等将领战死,刘备败退至马鞍山。吴军斩获蜀军"土崩瓦解,死者万数"(《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三、影响与军事遗产
1. 战略格局重塑:蜀汉损失惨重,次年刘备病逝白帝城,诸葛亮调整战略为联吴抗魏。东吴巩固荆州统治,三国鼎立局面趋于稳定。
2. 战术典范:
- 陆逊创造性地将火攻与地形结合,成为"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经典战例。
- 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由此总结出"山战火攻为上"(《武经总要》)的山地作战原则。
3. 历史争议:
- 连营长度存在争议,《资治通鉴》称"四十余屯",可能为夸张表述。
- 现代学者分析认为,蜀军实际兵力约3-5万,吴军约5万,非传统认为的兵力悬殊。
四、地理考据
战场位于今湖北宜昌猇亭区至宜都一带,长江两岸的狭窄山地限制了蜀军展开。近年考古发现夷陵古战场遗迹中出土的兵器与火烧痕迹,印证了文献记载。此战也促使后世注重营寨防火,明代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特别强调营地需"去草木,防火攻"。
该战役凸显出三国时期统帅对地理环境的运用能力差异,刘备忽视地形限制的决策与陆逊扬长避短的指挥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后世兵家研究以弱胜强的重要案例。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