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火烧连营的夷陵之战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8-11 | 阅读:9922次
历史人物 ►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221-222年)是三国时期东吴与蜀汉之间爆发的战略性决战,因刘备率军沿长江连营扎寨被火攻击溃而得名。此战标志着蜀汉由盛转衰,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火攻战术的经典战例。

火烧连营的夷陵之战

一、战前背景

1. 荆州之争孙权关羽北伐襄樊之际偷袭荆州并擒杀关羽(219年),导致蜀汉失去战略要地。刘备称帝后(221年)以"为关羽"为名发动东征,实际意图夺回荆州。

2. 双方部署

- 蜀汉:刘备亲率4万精锐,联合沙摩柯等五溪蛮部落,沿长江东进。初期连胜吴军,占领秭归。

- 东吴:孙权求和遭拒后,任命陆逊为大都督,采取诱敌深入策略,将主力收缩至夷道、猇亭一线。

二、战役过程

1. 对峙阶段(221年闰六月至222年六月):

- 蜀军推进至夷陵地区后,因山地行军疲惫转为守势。刘备为避暑构筑"树栅连营七百余里",犯下分散兵力的兵家大忌。

- 陆逊坚守不出,待蜀军士气低落。期间频繁派出小股部队试探蜀军弱点。

2. 火攻决胜(222年闰六月):

- 陆逊发现蜀军营寨多为木构且首尾相连,趁东南风起时发动火攻。命士兵持茅草突袭,同时截断蜀军退路。

- 大火蔓延导致蜀军大乱,冯习、张南等将领战死,刘备败退至马鞍山。吴军斩获蜀军"土崩瓦解,死者万数"(《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三、影响与军事遗产

1. 战略格局重塑:蜀汉损失惨重,次年刘备病逝白帝城诸葛亮调整战略为联吴抗魏。东吴巩固荆州统治,三国鼎立局面趋于稳定。

2. 战术典范

- 陆逊创造性地将火攻与地形结合,成为"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经典战例。

- 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由此总结出"山战火攻为上"(《武经总要》)的山地作战原则。

3. 历史争议

- 连营长度存在争议,《资治通鉴》称"四十余屯",可能为夸张表述。

- 现代学者分析认为,蜀军实际兵力约3-5万,吴军约5万,非传统认为的兵力悬殊。

四、地理考据

战场位于今湖北宜昌猇亭区至宜都一带,长江两岸的狭窄山地限制了蜀军展开。近年考古发现夷陵古战场遗迹中出土的兵器与火烧痕迹,印证了文献记载。此战也促使后世注重营寨防火,明代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特别强调营地需"去草木,防火攻"。

该战役凸显出三国时期统帅对地理环境的运用能力差异,刘备忽视地形限制的决策与陆逊扬长避短的指挥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后世兵家研究以弱胜强的重要案例。

文章标签:

上一篇:汉代天文历法成就 | 下一篇:葛洪抱朴子炼丹

火烧连营的夷陵之战

三国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221-222年)是三国时期东吴与蜀汉之间爆发的战略性决战,因刘备率军沿长江连营扎寨被火攻击溃而得名。此战标志着蜀汉由盛转衰,也是中国古代战

东吴政权的崛起与衰落

三国杜预

东吴政权(229年—280年)作为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割据势力,其崛起与衰落是三国史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以下从地理基础、政治策略、军事博弈及内在矛盾等

五虎上将之勇猛传奇

三国五虎

五虎上将是《三国演义》中蜀汉政权的五位杰出将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虽然这一称号并非正史明确记载,但五人确实在历史上以勇猛善战著称

赵云长坂坡之战细节

三国赵云

赵云在长坂坡之战中的表现主要源自《三国志》注引《云别传》及《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需区分史实与文学演绎。以下是基于史料与合理推论的细节分析:

火烧连营的夷陵之战

三国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221-222年)是三国时期东吴与蜀汉之间爆发的战略性决战,因刘备率军沿长江连营扎寨被火攻击溃而得名。此战标志着蜀汉由盛转衰,也是中国古代战

夷陵之战的军事失误

三国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222年)是三国时期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而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此战以蜀汉惨败告终。刘备在军事指挥和战略决策上存在以下重大失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