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推敲典故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03 | 阅读:3267次历史人物 ► 贾岛
贾岛"推敲"典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创作轶事,典出后蜀何光远《鉴戒录》及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其核心情节如下:
1. 史实背景
贾岛(779-843)是中唐著名苦吟诗人。据史料记载,元和五年(810年)左右,贾岛赴长安应试期间,某日骑驴苦思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后收入《题李凝幽居》),初拟用"推"字,后欲改为"敲"字,于驴背上反复做推敲手势,不觉冲撞京兆尹韩愈仪仗。
2. 关键细节辨析
现存最早记载见于五代《鉴戒录》,但未明确记载具体年份
韩愈时任吏部侍郎或京兆尹(学界有争议)
《唐才子传》记载韩愈建议用"敲"字,因其"响亮可惊宿鸟"
《苕溪渔隐丛话》引《刘公嘉话录》补充细节:贾岛最终采纳韩愈意见
3. 诗学内涵
体现唐诗"炼字"传统,中唐苦吟诗派创作特征
"推"字显得幽寂,"敲"字更具声韵美,暗合诗歌"音意相生"理论
宋代魏庆之《诗人玉屑》将其列为"诗眼"典范
4. 历史影响
成为汉语"推敲"一词的语源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统计,后世共有17位诗人引用此典
清代纪昀《四库提要》指出该典故反映"唐人作诗之用心"
5. 相关争议
部分学者认为此事或为后人附会(如闻一多《唐诗杂论》)
贾岛诗集现存版本中此诗异文达6处
宋代黄彻《䂬溪诗话》提出不同解读,认为"推"字更符合隐士情境
这个典故深层反映了中唐诗歌创作从自然流露向刻意锤炼的转变,其传播过程本身也成为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典型个案。现存最早的贾岛诗集宋刻本《长江集》仍保留着这个著名诗例,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标志性地位。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