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明朝 >> 详情

《永乐大典》散佚之谜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6-29 | 阅读:7244次
历史人物 ►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散佚之谜是中国古代文献史上的一大憾事,其成书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由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等学者主持编纂,全书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堪称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然而现存副本仅400余册,不足原书的4%,其散佚过程与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永乐大典》散佚之谜

一、明末战乱与政治动荡

1. 正本下落成谜:永乐正本可能毁于明亡之际。一种推测是随明世宗(嘉靖帝)殉葬于永陵,但考古证据不足;另一种说法是毁于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1644年)时的战火。

2. 副本的劫难:嘉靖年间抄录的副本原藏于皇史宬,明末因宦官盗窃、兵燹等因素严重流失。万历年间已有官员奏报"典册散失",崇祯时期更因财政困难,被官员撕毁册页包裹物品。

二、清代保管疏失与人为破坏

1. 修书挪用的隐患乾隆编修《四库全书》时,曾提取《永乐大典》供纂修官参考,部分内容遭涂改、撕毁。据载至嘉庆年间已缺失千余册。

2. 官员监守自盗:晚清翰林院官员私藏盗卖成风,如文廷式、缪荃孙等均曾目睹册页流失。光绪年间清查时仅剩600余册。

三、外来劫掠与文化侵略

1. 英法联军的掠夺:1860年第二次战争期间,部分册页被英法军队劫往欧洲,现存大英图书馆、法国国立图书馆的数十册即源于此。

2. 八国联军的毁灭性打击: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翰林院遭焚毁,幸存典籍被德军、日军掳走。时任北京主教樊国梁记录"满地册页蝴蝶"。

四、近代流散与追索困境

1. 民间私藏与商业倒卖民国时期,琉璃厂书商将残册高价售予中外藏家,如董康、郑振铎曾竭力收购仍难挽回。

2. 国际文物追索难度:目前全球30余家机构藏有残卷,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221册(含62册影印本),但跨国追索面临法律与外交障碍。

延伸知识

文献价值:《永乐大典》辑录宋元以前典籍7000余种,其中《旧五代史》《宋会要辑稿》等重要文献靠其保存残篇。

近代整理:20世纪中华书局曾影印现存残卷,近年国家图书馆通过数字化实现部分资源共享。

对比研究:与《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注重保存文献原貌,未遭清廷系统性篡改。

《永乐大典》的散佚史实上是一部中华文脉的创伤史,折射出古代典籍在政权更迭、战争冲突与文化霸权下的脆弱性,其教训至今仍具警示意义。

文章标签:

上一篇:元代海外贸易的主要港口 | 下一篇:清朝的八旗制度演变

解缙:明朝才子佳话多

明朝解缙

解缙是明朝初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大明第一才子”,其生平充满传奇色彩,留下了许多佳话和典故。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结合史实详述其生平

利玛窦来华传教记

明朝利玛窦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是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明代晚期来华,被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传教策略和文化适应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

明朝宗室郑成功收复台湾壮举

明朝明朝

郑成功(1624-1662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将领和民族英雄,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其父郑芝龙是明末东南沿海的海商兼海盗首领。郑成功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戎马生涯

明朝明朝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明代杰出军事家、抗倭名将。其戎马生涯以抗击倭寇、整顿边防为核心,创造了

永乐大典编纂始末

明朝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由明成祖朱棣敕令编纂,始纂于永乐元年(1403年),至永乐六年(1408年)完成,全书共22877卷,目录60卷,约3.7亿字

方孝孺忠烈拒草诏

明朝永乐大典

方孝孺忠烈拒草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气节事件,发生在明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入南京后。其核心是建文帝的辅臣方孝孺以死拒不屈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