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服饰文化的演变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6-21 | 阅读:8755次历史人物 ► 张骞
汉代服饰文化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审美变迁,其发展可分为西汉初期、西汉中后期至新莽时期、东汉三个阶段,呈现出从简朴到繁复再到多元的特点。
1. 西汉初期:继承与简化(公元前206年—前141年)
政治影响:汉承秦制,服饰延续战国末期风格,但为休养生息提倡节俭。《汉书·文帝纪》载"身衣弋绨",帝王亦穿粗丝衣物。
材质与工艺:普通百姓以麻布为主,贵族使用平纹绢、绉纱,染色技术沿袭先秦矿物染料(朱砂、石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仅49克)体现纺织业精进。
形制特征:曲裾深衣仍流行,但袖宽较秦代收窄;女饰出现分层搭配,襦裙组合初现端倪。
2. 西汉中后期至新莽:等级制度化与奢侈化(公元前141年—公元25年)
服饰礼制完善:汉武帝时期确立完备的冠服制度,博士官徐生制定祭祀服饰规范。《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冕旒、十二章纹等成为帝王专属符号。
材质革新:张骞通西域后引入西域锦纹技术,出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等复合织物。长沙吴芮墓出土的对鸟纹绮显示提花机已广泛应用。
女饰变革:曲裾转向直裾,绕襟层数减少;长沙马王堆辛追墓漆绘木俑显示"三重领"样式流行,腰间束带位置下移形成垂袖效果。
3.东汉时期:多元融合与世俗化(公元25年—220年)
胡汉交融:北方游牧民族服饰元素渗入,如裤子形制改进为合挡式,便于骑马作战。《三国志》载公孙瓒"白马义从"着改良胡服。
染色技术突破:植物染料普及,可染出30余种色调。《四民月令》记载民间已掌握"渥丹""淀蓝"等复染工艺。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绢地刺绣保留鲜艳的茜草红色。
差异化发展:士人阶层流行宽袍大袖的"褒衣博带",劳动者则发展出短衣缚袴的"短制"。河北安平逯家庄东汉壁画清晰呈现不同阶层的服饰差异。
文化内涵扩展:
服饰色彩严格对应五行思想,东汉确立"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体系。
佩绶制度成为身份象征,丞相佩金印紫绶(2000石),县令佩铜印黑绶(600石)。
发式演变体现性别分化:男性戴进贤冠需先束髻,女性流行"垂云髻"与"分髾髻"。
汉代服饰的演变过程,既是中央集权制度在物质文化的投射,也展现了丝绸之路开通后的技术交流成果,为后世华夏衣冠体系奠定了基础。
文章标签:服饰
上一篇:秦始皇求仙问道的轶事 | 下一篇:华佗刮骨疗毒救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