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秦朝 >> 详情

郑国渠:秦朝水利建设的功臣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8-06 | 阅读:763次
历史人物 ► 秦朝

郑国渠是战国末期秦国兴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始建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是秦统一前最具战略意义的水利设施之一。其建设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郑国渠:秦朝水利建设的功臣

1. 建设背景与政治动机

韩国为消耗秦国国力,派郑国赴秦建议修建引泾水灌溉的水渠。工程初期,秦国识破韩国的“疲秦之计”,但郑国以“渠成亦秦之利”说服秦王政继续施工。这一工程客观上加速了关中农业经济的转型,为秦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2. 工程技术成就

- 引水设计:渠首位于泾阳西北的瓠口(今陕西王桥镇),利用泾河出山口的扇状地形,通过拦河筑坝、开凿坎儿井式地下渠道(“井渠法”)穿越渭北黄土塬,避免水分蒸发。

- 灌溉规模:干渠总长约150公里,形成“横绝”渭北的灌溉网络,覆盖今泾阳、三原、高陵、富平等地,改良盐碱地4万余顷(约合今280万亩),亩产达“一钟”(约合今125公斤),远超当时黄河中游平均水平。

3. 经济与军事影响

关中平原粮食产量激增,使秦国在长平之战(前260年)等大规模战争中具备持续后勤保障能力。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称其“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直接关联秦的统一进程。

4. 后世演变与遗产

汉代改建为“白渠”,唐代形成“三白渠”系统,宋元后称“丰利渠”。现代泾惠渠(1932年建成)仍沿用部分郑国渠故道。2016年郑国渠遗址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以水淤田”技术对黄土高原治理仍有借鉴意义。

5. 考古与文献佐证

2004年发现的渠首遗址显示,秦人使用“横堰”技术抬高水位,并利用红黏土夯实堤坝。出土的战国量器“商鞅方升”刻有“重泉”(今富平)地名,印证了该地区在郑国渠灌溉后成为粮仓的史实。这一工程体现了战国时期水文地理知识的成熟和中央集权下的资源动员能力。

文章标签:

上一篇:韩信轶事:兵仙背后的故事 | 下一篇:刘向校书列典籍

项羽与秦朝的历史交汇点

秦朝项羽

项羽与秦朝的历史交汇主要体现在秦末农民起义及楚汉争霸时期,其关键节点和相关背景可归纳如下:1. 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 这是项羽军事生涯的巅峰之

郑国渠:秦朝水利建设的功臣

秦朝秦朝

郑国渠是战国末期秦国兴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始建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是秦统一前最具战略意义的水利设施之一。其

秦朝历史地位及影响评价

秦朝秦朝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其历史地位和影响极为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首次实现大一统

韩非子法家思想传秦

秦朝非子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传入秦国并最终被秦政权采纳,是战国末期政治思想与实践结合的关键事件,对秦的统一及后世法制影响深远。以下是具体分析:1. 思想传播

郑国渠:秦朝水利建设的功臣

秦朝秦朝

郑国渠是战国末期秦国兴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始建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是秦统一前最具战略意义的水利设施之一。其

秦朝历史地位及影响评价

秦朝秦朝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其历史地位和影响极为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首次实现大一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