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故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29 | 阅读:8282次
历史人物 ► 司马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自《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是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髦(高贵乡公)针对权臣司马昭篡位野心的一句名言。典故背景及历史细节如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故

1. 历史背景

- 司马家族自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249年)掌控魏国军政大权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曹魏皇权名存实亡,司马昭时任大将军,操纵废立,甚至弑君(曹髦被成济杀害事件)。

- 曹髦作为傀儡皇帝,对司马昭的跋扈早有警惕。甘露五年(260年),他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等人,直言:“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2. 事件经过

- 曹髦亲率宫中宿卫及奴仆讨伐司马昭,途中被司马昭心腹贾充指使成济弑杀于洛阳南阙。司马昭随后以“大逆不道”之罪诛杀成济三族,并逼郭太后下诏污蔑曹髦“悖逆”,另立曹奂为帝,进一步巩固权势。

3. 政治隐喻

- 该典故揭示了权臣架空皇权的典型模式:通过军事威慑、操纵舆论(如污名化曹髦)、清洗异己(诛杀王经等忠臣)逐步完成篡位准备。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即逼迫曹奂禅让,建立西晋。

- 裴松之注评此事时引用《汉晋春秋》,强调曹髦的悲壮反抗实为“以卵击石”,侧面反映司马氏集团已完全掌控舆论与军队。

4. 延伸影响

- 司马昭的行为成为后世评价权臣篡位的代名词。如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批评司马氏“积诈以御物”,以阴谋代曹魏,最终导致西晋短命而亡。

- 该典故亦被用于文学创作,如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4回详细描写曹髦讨伐司马昭的情节,强化了其“暴君弑主”的形象。

这一事件不仅标志曹魏政权实质终结,更折射出中国古代权臣夺权的典型路径:长期专权积累威望、铲除反对势力、最终以“禅让”之名行篡位之实。司马昭的野心虽被时人识破,但在绝对武力镇压下仍得以实现,反映出专制王朝中权力博弈的残酷性。

文章标签:典故

上一篇:汉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 下一篇:世家大族与皇权

关羽为何败走麦城

三国关羽

关羽败走麦城是三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其失败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战略失误,也有人际关系和时局变化的深层原因。1. 战略冒进与后方空虚 建安二十

诸葛恪北伐失败始末

三国诸葛恪

诸葛恪北伐是东吴在三国后期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是其试图打破曹魏战略优势的关键战役,但最终因战略失误和内部矛盾导致惨败。以下是事件始末

马超的西凉军势力

三国马超

马超是东汉末年西凉地区的军阀,其势力属于凉州军阀集团的重要分支。西凉军主要以骑兵为主,以骁勇善战著称。马超的父亲马腾是西凉地区的重要军阀之一

周瑜的儒将风范

三国周瑜

周瑜的儒将风范主要体现在其兼具军事才能与士人修养的复合型特质上,以下结合历史记载展开论述:1. 文武兼备的军事素养 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周瑜

司马昭灭蜀之战

三国司马昭

司马昭灭蜀之战是三国时期曹魏对蜀汉发动的一次关键性军事行动,最终导致蜀汉政权灭亡。这一战役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值得深入分析。背景与动机 1. 蜀汉的

司马昭弑君的政治动机

三国司马昭

司马昭弑君(指杀害魏帝曹髦)的政治动机是多方面的,核心在于巩固司马氏家族的权力,为西晋代魏铺平道路。以下基于史实对其动机展开分析: 一、消除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