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诸葛恪北伐失败始末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8-14 | 阅读:1694次
历史人物 ► 诸葛恪

诸葛恪北伐是东吴在三国后期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是其试图打破曹魏战略优势的关键战役,但最终因战略失误和内部矛盾导致惨败。以下是事件始末及相关分析:

诸葛恪北伐失败始末

背景与动因

1. 孙权的战略布局

孙权晚年有意通过北伐扩大江东势力范围,尤其希望夺取合肥、寿春等淮南要地。252年孙权去世前,已令诸葛恪修筑东兴堤(今安徽含山附近)作为前哨。

2. 诸葛恪的野心与声望

诸葛恪作为孙权托孤重臣,在253年击败魏将胡遵的进攻(东兴之战)后威望大增,主张趁势北伐,试图复制其叔父诸葛亮的北伐战略,但缺乏长期规划。

北伐过程

1. 初期决策争议

诸葛恪力排众议,于253年夏集结20万大军(实际可能约10万),目标直指淮南。将领如朱异、留赞等提出反对,认为劳师远征补给困难,但未被采纳。

2. 围攻新城之困

吴军包围曹魏合肥新城(今安徽合肥西北),魏将张特率千人坚守。诸葛恪低估守军韧性,战术僵化,持续攻城两月不下,士兵因酷暑疫病减员严重。

3. 魏军反击

曹魏司马孚毌丘俭率援军逼近,同时散布谣言称吴军后方生变。诸葛恪被迫撤退,途中遭魏军追击,损失惨重,《资治通鉴》载“士卒伤病,流曳道路,或顿仆坑壑,死者数万”。

失败原因分析

1. 战略冒进

东吴缺乏长期占领淮南的支撑点,且未与蜀汉形成联动(时蜀汉姜维正困于狄道之战),孤军深入。

2. 战术失误

忽视天气与后勤,夏季行军导致疫病爆发;迷信兵力优势,未及时调整攻城策略。

3. 内部矛盾激化

诸葛恪刚愎自用,诛杀异议将领,战后仍欲再度北伐,引发朝野不满,最终被孙峻政变诛杀。

后续影响

1. 东吴国力耗损

此战损失精锐数万,淮南前线防御空虚,直至吴末再无力大规模北伐。

2. 曹魏巩固南方

魏国借机强化合肥-寿春防线,为日后司马氏灭吴奠定基础。

3. 政治连锁反应

诸葛恪之死加剧东吴内斗,孙峻、孙綝相继专权,加速了孙吴的衰落。

诸葛恪北伐的失败,反映了东吴在战略规划、将领协同和后勤保障上的系统性缺陷,其教训被后世兵家视为“穷兵黩武”之鉴。而曹魏以守为攻、利用天时地利反制的策略,则成为防御战的经典案例。

文章标签:

上一篇:石崇王恺斗富奢靡 | 下一篇:南北朝佛教石窟艺术

关羽为何败走麦城

三国关羽

关羽败走麦城是三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其失败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战略失误,也有人际关系和时局变化的深层原因。1. 战略冒进与后方空虚 建安二十

诸葛恪北伐失败始末

三国诸葛恪

诸葛恪北伐是东吴在三国后期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是其试图打破曹魏战略优势的关键战役,但最终因战略失误和内部矛盾导致惨败。以下是事件始末

马超的西凉军势力

三国马超

马超是东汉末年西凉地区的军阀,其势力属于凉州军阀集团的重要分支。西凉军主要以骑兵为主,以骁勇善战著称。马超的父亲马腾是西凉地区的重要军阀之一

周瑜的儒将风范

三国周瑜

周瑜的儒将风范主要体现在其兼具军事才能与士人修养的复合型特质上,以下结合历史记载展开论述:1. 文武兼备的军事素养 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周瑜

诸葛恪北伐失败始末

三国诸葛恪

诸葛恪北伐是东吴在三国后期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是其试图打破曹魏战略优势的关键战役,但最终因战略失误和内部矛盾导致惨败。以下是事件始末

诸葛恪专权被诛

三国诸葛恪

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吴重臣诸葛瑾长子、诸葛亮之侄。他是孙吴权臣,孙亮即位后以大将军身份辅政,独揽朝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