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北伐失败始末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8-14 | 阅读:1694次历史人物 ► 诸葛恪
诸葛恪北伐是东吴在三国后期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是其试图打破曹魏战略优势的关键战役,但最终因战略失误和内部矛盾导致惨败。以下是事件始末及相关分析:
背景与动因
1. 孙权的战略布局:
孙权晚年有意通过北伐扩大江东势力范围,尤其希望夺取合肥、寿春等淮南要地。252年孙权去世前,已令诸葛恪修筑东兴堤(今安徽含山附近)作为前哨。
2. 诸葛恪的野心与声望:
诸葛恪作为孙权托孤重臣,在253年击败魏将胡遵的进攻(东兴之战)后威望大增,主张趁势北伐,试图复制其叔父诸葛亮的北伐战略,但缺乏长期规划。
北伐过程
1. 初期决策争议:
诸葛恪力排众议,于253年夏集结20万大军(实际可能约10万),目标直指淮南。将领如朱异、留赞等提出反对,认为劳师远征补给困难,但未被采纳。
2. 围攻新城之困:
吴军包围曹魏合肥新城(今安徽合肥西北),魏将张特率千人坚守。诸葛恪低估守军韧性,战术僵化,持续攻城两月不下,士兵因酷暑疫病减员严重。
3. 魏军反击:
曹魏司马孚、毌丘俭率援军逼近,同时散布谣言称吴军后方生变。诸葛恪被迫撤退,途中遭魏军追击,损失惨重,《资治通鉴》载“士卒伤病,流曳道路,或顿仆坑壑,死者数万”。
失败原因分析
1. 战略冒进:
东吴缺乏长期占领淮南的支撑点,且未与蜀汉形成联动(时蜀汉姜维正困于狄道之战),孤军深入。
2. 战术失误:
忽视天气与后勤,夏季行军导致疫病爆发;迷信兵力优势,未及时调整攻城策略。
3. 内部矛盾激化:
诸葛恪刚愎自用,诛杀异议将领,战后仍欲再度北伐,引发朝野不满,最终被孙峻政变诛杀。
后续影响
1. 东吴国力耗损:
此战损失精锐数万,淮南前线防御空虚,直至吴末再无力大规模北伐。
2. 曹魏巩固南方:
魏国借机强化合肥-寿春防线,为日后司马氏灭吴奠定基础。
3. 政治连锁反应:
诸葛恪之死加剧东吴内斗,孙峻、孙綝相继专权,加速了孙吴的衰落。
诸葛恪北伐的失败,反映了东吴在战略规划、将领协同和后勤保障上的系统性缺陷,其教训被后世兵家视为“穷兵黩武”之鉴。而曹魏以守为攻、利用天时地利反制的策略,则成为防御战的经典案例。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