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西周 >> 详情

西周玉器的用途与象征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6-06 | 阅读:976次
历史人物 ► 周公

西周玉器是礼制社会与宗教权力的重要物质载体,其用途与象征意义深刻反映了周代的等级制度、意识形态和工艺水平。根据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西周玉器主要具有以下功能和象征:

西周玉器的用途与象征

1. 礼制功能

- 祭祀用玉:《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圭、璧、琮、璋、琥、璜等玉器分别对应天地四方之神。陕西扶风齐家村出土的"圭璧组合"印证了"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记载。

- 等级标识:玉器材质、尺寸与使用数量严格对应爵位,《考工记》规定"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陕西宝鸡国墓地出土的七璜联珠组玉佩即为诸侯等级标志。

2. 政治象征

- 权力信物:玉圭是分封仪式中的重要凭信,《尚书·周官》载"以玉作瑞,以礼天地",周公营建洛阳时"陈宝赤刀"的记载表明玉器具有政权合法性象征。

- 盟誓载体:侯马盟誓遗址出土的朱书玉片,显示玉器作为神圣契约载体的功能。

3. 丧葬制度

- 敛葬玉器: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玉覆面、玉握、玉琀等成套丧葬玉器,体现"事死如事生"观念。其中玉琀多作蝉形,象征生命轮回,《说文》释"蜕于浊秽,以游尘埃"。

- 棺饰组件: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发现的玉鱼、玉贝等棺饰,兼具防腐祈愿与身份象征功能。

4. 道德喻示

- 玉德观念:《礼记·聘义》记载孔子论玉"十一德",将玉的物理属性人格化为仁、知、义等品德,这种观念在《诗经》"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中亦有体现。

- 身份教育:贵族佩玉制度通过"行步有佩鸣"的礼仪要求,培养端肃仪态,《玉藻》记载"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5. 工艺与交流

- 技术发展:西周中期出现"斜刀"雕刻技法,典型如甘肃灵台白草坡出土的龙纹玉璜,线条更显立体。玉与绿松石、玛瑙的复合工艺,反映了手工业分工细化。

- 文化交流:新疆和田玉料的大量使用,证明"玉石之路"的存在;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周式玉琮,显示礼制文化的扩散。

6. 宗教与宇宙观

- 通天法器:红山文化延续下来的玉璧"天圆地方"造型,在周原遗址的祭天遗迹中得到延续。《易经》"乾为天为圜"的记载与之对应。

- 巫术载体:扶风黄堆老堡出土的玉戚、玉钺等仪仗器,部分保留商代"玉能通神"的巫术传统。

考古资料显示,西周晚期玉器出现"世俗化"倾向,如陕西韩城梁带村出土的玉韘(扳指)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这种转变与礼乐制度松弛相关。西周玉器体系的严密性远超商代,其"藏礼于器"的特征对后世中华礼文化影响深远,甚至汉代"金缕玉衣"也可视为这种传统的极端发展。

文章标签:玉器

上一篇:商代玉器的高超工艺 | 下一篇:春秋战国文化交融

西周与商文化对比研究

西周周公

西周与商文化的对比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展开: 一、政治制度与权力结构1. 商代神权政治:商王朝以"天命观"为核心,政治与宗教高度结合,商王通过

周昭王南征的考古证据

西周竹书纪年

周昭王(约前11世纪)南征是西周早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主要记载于《竹书纪年》《史记》等文献,但考古证据相对零散。以下是目前学术界相关发现与分析:1

申侯引犬戎

西周申侯

“申侯引犬戎”是西周灭亡的关键事件,发生于公元前771年,涉及周幽王、申侯、犬戎等多方势力。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历史背景1.

申侯联戎破镐京

西周镐京

“申侯联戎破镐京”是西周灭亡的关键事件,发生于公元前771年。此役标志着西周王朝的终结,周幽王身死,宗周腹地被戎狄占领,周王室被迫东迁洛邑,开启

西周与商文化对比研究

西周周公

西周与商文化的对比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展开: 一、政治制度与权力结构1. 商代神权政治:商王朝以"天命观"为核心,政治与宗教高度结合,商王通过

周代的刑罚与司法制度

西周周公

周代的刑罚与司法制度是早期中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礼刑结合、等级差异鲜明以及宗法伦理渗透等方面。以下从刑罚体系、司法机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