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夏商 >> 详情

夏商时期的漆器制作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6-11 | 阅读:9952次
历史人物 ► 妇好墓

夏商时期的漆器制作是中国古代漆工艺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漆器虽然留存实物较少,但通过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仍能窥见其技术特点与文化内涵。

夏商时期的漆器制作

1. 考古发现与实物特征

夏代漆器目前出土较少,代表遗存包括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漆盒、漆觚等,胎体以木胎为主,表面髹朱、黑两色漆,纹饰以几何线条为主,工艺已具备一定水准。商代漆器发现更为丰富,如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的彩绘雷纹漆盘、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漆器残片等,胎体除木胎外,还出现皮革胎、竹胎,部分器物镶嵌绿松石或贴金箔,显示装饰技术的多元化。

2. 制作工艺与技术发展

- 胎体处理:夏商漆器多以木胎为主,采用斫制、挖制或卷制工艺。商代出现"厚木胎"向"薄木胎"过渡的趋势,胎体打磨更为精细。

- 髹漆技法:已掌握分层髹涂技术,底漆多采用生漆调和矿物颜料(如朱砂、炭黑),部分器物漆层达10余道,表明对漆液干燥与打磨的熟练控制。

- 装饰手法:商代发展出彩绘(红黑二色为主)、雕刻、镶嵌(蚌片、绿松石)等工艺,纹饰受青铜器影响,常见饕餮纹、云雷纹、夔龙纹等。

3. 原料与工具应用

漆液主要采自黄河流域的漆树(Rhus verniciflua),商代可能已建立漆林管理。工具包括石制、青铜制刮刀、雕刻刀等,殷墟出土的青铜削刀可能用于胎体修整。战国《考工记》中"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的记载,可能继承了夏商时期对漆膜防腐蚀功能的认识。

4. 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

夏代漆器多属礼仪用具或贵族奢侈品,二里头漆觚可能与祭祀仪式相关。商代漆器功能扩展至饮食器(豆、盘)、兵器配件(弓、矢箙)、车马器等,殷墟发现的漆绘棺椁证明丧葬礼仪中的重要性。部分漆器纹饰与青铜器趋同,反映"巫史文化"背景下的等级象征。

5. 技术传承与影响

夏商漆工艺为西周"百工"制度下的漆官体系奠定基础,商代出现的"夹纻"胎雏形(麻布加固胎体)在战国成熟。部分纹饰母题(如龙纹)延续至春秋战国漆器,湖北楚国漆器的彩绘技术可追溯至商代传统。

注:由于有机质保存困难,夏商漆器多呈残片状态,现有研究需结合微量残留物分析(如殷墟土壤中的漆膜微粒)及跨文化比较(如与同期陶器、青铜器纹饰关联)进行推断。

文章标签:漆器

上一篇:文天祥在清朝的抗元精神与民族气节 | 下一篇:西周分封制度详解

夏后少康中兴业

夏商少康

夏后少康中兴业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其统治历经约470年,但中期曾因太康失国而陷入动荡。少康作为夏朝第六代君主,成功实现复国并振兴夏

妇好巾帼第一将

夏商妇好

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明确记载的女性军事统帅,也是商王武丁最为重视的配偶之一。她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将领,还参与祭祀、政治等国家事务,展现了商

夏朝少康复国事件考析

夏商少康

夏朝少康复国事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复兴事件,主要记载于《史记·夏本纪》及《竹书纪年》等文献中。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考析

夏代龙图腾的起源考证

夏商甲骨文

夏代龙图腾的起源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问题,涉及考古学、文献学、神话学与早期国家形成等多领域研究。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证: 一、考古证据与早期龙

殷墟妇好墓的女性权力象征

夏商妇好墓

殷墟妇好墓作为商王武丁配偶的墓葬,其规模、葬具规格及随葬品的丰富程度,均为商代女性贵族墓葬之最,集中体现了商代晚期女性在政治、军事与宗教领域

商代丝织品技术的萌芽

夏商妇好墓

商代是中国古代丝绸技术萌芽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表明,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的丝织品技术已具备初步水平,为后世丝绸业的繁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