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清朝 >> 详情

黄宗羲明儒学案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6-20 | 阅读:7506次
历史人物 ► 黄宗羲

《明儒学案》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编撰的一部系统性学术史著作,成书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共62卷,收录明代210位儒学学者的生平、学说及学派传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断代学术思想史。其内容与价值可从以下多方面展开:

黄宗羲明儒学案

一、编撰背景与目的

1. 学术总结:明代儒学经历了程朱理学独尊、阳明心学崛起及后期流派纷争的过程,黄宗羲试图通过梳理学派脉络,保存学术遗产。

2. 政治反思:黄宗羲亲历明亡之痛,认为空谈性理的学风导致士人脱离实务,故通过史学编纂批判学术弊端,倡导“经世致用”。

3. 学派整合:明代儒学分化严重(如浙中王门、泰州学派、东林学派等),《学案》以地域和师承为线索,呈现多元化学术生态。

二、体例创新与结构特点

1. “学案体”开创:每案分“生平传略”“学术宗旨”“代表文献”三部分,兼重思想评述与原始文献辑录,奠定后世学术史编纂范式。

2. 学派分类严谨:按地域和师承划分为“河东学案”“姚江学案”(王阳明派)等19个学案,附“诸儒学案”收未成流派者。

3. 文献价值极高:大量摘录原典如王阳明《传习录》、罗钦顺《困知记》等,部分佚文仅存于此书。

三、核心思想与学术立场

1. 阳明学的修正:黄宗羲师承刘宗周(蕺山学派),虽尊王学但批判其末流“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强调“心性”需与“工夫”结合。

2. 批判朱陆之争:指出朱熹“格物”与陆九渊“本心”说各执一偏,主张调和两派,注重实践性学问。

3. 史学化倾向:以史学方法处理思想史,注重人物活动与社会背景的关联,如分析东林学派与晚明党争的关系。

四、历史影响与评价

1. 清代学术奠基:乾嘉学者如全祖望续编《宋元学案》,直接受其体例启发;章学诚“六经皆史”说亦受其影响。

2. 局限与争议:学派取舍存主观性,如对颜钧、何心隐等泰州学派代表人物记载简略;部分评述暗含反清立场,遭乾隆朝禁毁。

3. 现代意义:被视为思想史方先驱,20世纪学者如钱穆、余英时均从该书汲取研究范式。

五、延伸知识

黄宗羲另著有《明夷待访录》,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与《明儒学案》共同体现其“学术—政治”一体观。

明代儒学的地域化特征显著,如江右王门(邹守益)重戒惧、南中王门(王艮)倡“百姓日用即道”,《学案》对此有细致辨析。

《四库全书总目》评此书“持是非之公,存百家之真”,但清代官方更推崇其弟黄宗炎编《宋元学案》,因后者更符合理学正统

《明儒学案》不仅是一部学术汇编,更是黄宗羲通过思想史建构表达的政治文化宣言,其“崇实黜虚”的取向对后世中国学术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章标签:儒学案

上一篇:左光斗东林风骨 | 下一篇:商代玉器的艺术成就

白莲教起义与清廷镇压过程

清朝白莲教

白莲教起义是清代中叶规模最大的民间宗教起义之一,爆发于嘉庆元年(1796年),持续至嘉庆九年(1804年),波及湖北、四川、陕西、河南、甘肃五省,动摇了

曾国藩的军事成就与湘军崛起

清朝曾国藩

曾国藩的军事成就与湘军崛起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主要涉及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军事对抗与地方武装力量的崛起。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分析

蒲松龄著聊斋志异

清朝蒲松龄

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成书于清代康熙年间。全书共收录小说491篇(不同版本存目略有差异),内容以鬼狐仙怪故事为

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清朝冯子材

冯子材镇南关大捷是1885年3月23日至24日中法战争期间清军取得的关键性胜利。以下是关于此战役的详细史实与分析:背景与战前形势 1883年爆发的中法战争已持

黄宗羲的启蒙思想

清朝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是明清之际的杰出思想家,其启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他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集中体现了他对君主专制、政治制度、经

黄宗羲的反专制思想

清朝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其反专制思想主要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中,该书被视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代表作。他的思想体系以批判君主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