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隋朝 >> 详情

崔赜诗文传世

朝代:隋朝 | 时间:2025-08-04 | 阅读:8514次
历史人物 ► 杨广

崔赜(约550—611),字伯渊,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南北朝隋朝之际的文学家,以诗文著称。他的作品虽在《隋书·经籍志》中有著录,但传世诗文极稀,现存作品散见于类书、史籍及后世辑录中,整体文学成就因文本散佚难以全面评价,但仍可从历史记载和残篇中窥见其风格与影响。

崔赜诗文传世

一、传世诗文概况

1. 史志记载

《隋书·经籍志》录有“《崔赜集》二十卷”,但其集早佚。唐初编撰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等类书存其诗文片段,如《答豫章王书》《辛夫人墓志》等,多为骈文或应用性文字。

2. 代表作举例

- 《答豫章王书》:现存残篇内容多涉政治劝谏,文辞典雅,体现其“以儒立言”的文学观。

- 《谏燕王东征表》:见于《隋书》本传,劝谏杨谅勿轻启战端,逻辑严密,骈散结合,具实用性与文学性。

- 《辛夫人墓志》:骈体墓志文,风格近庾信,注重人物品德的铺陈,反映隋初文风过渡特征。

3. 文学特点

崔赜作品延续南朝骈俪传统,但较少浮艳,更重事理。其文多引经据典,句式工整,内容常关联时政,符合隋代“斫雕为朴”的文风改革倾向。诗作无完整留存,《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仅辑得佚句。

二、背景与文学史地位

1. 家学与交游

崔赜出身博陵崔氏,为北朝士族代表,其父崔仲方为隋朝重臣。他与薛道衡、牛弘等文好,属隋代文学核心圈层,曾参修《魏书》《区宇图志》,学术修养深厚。

2. 时代文风影响

隋代文学上承六朝、下启初唐,崔赜的骈文实践体现了对南朝形式的吸收与实用化改造。其谏表类文章被称为“有体国之才”,反映出士大夫文学的政治功能。

3. 后世评价

唐刘知幾《史通》称其“以文雅见称”,然因作品散佚,后世关注较少。清人严可均《全隋文》辑其佚文七篇,为研究主要材料。

三、延伸知识

文本辑佚情况:今人辑录崔赜诗文主要依赖《全隋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可查作品不足十篇。

与隋炀帝的关联:崔赜曾任杨广(隋炀帝)文学侍从,但其作品未直接留存与炀帝唱和的记录,可能因政治变动遭刻意湮没。

墓志文的典范性:《辛夫人墓志》被视为隋代早期墓志的典型,格式严谨,对研究北朝至隋的文体演变有参考价值。

崔赜的文学活动见证了南北朝文学向隋唐整合的过程,其作品虽残损,仍为理解隋代士人精神与文风变迁提供了重要线索。

文章标签:

上一篇:江淹才尽恨赋别 | 下一篇:唐朝平定庞勋乱

崔赜诗文传世

隋朝杨广

崔赜(约550—611),字伯渊,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南北朝至隋朝之际的文学家,以诗文著称。他的作品虽在《隋书·经籍志》中有著录,但传世诗文极稀

李德林修史名家

隋朝李德林

李德林是北齐至隋朝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公辅,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他在南北朝至隋初的政治和学术领域均有重要影响,尤其在史学编纂方

杨广登基称隋炀帝

隋朝杨广

杨广登基称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权更替事件,其背景、过程和影响均值得深入探讨。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登基背景1. 权力继承争议:杨

何稠创制琉璃瓦

隋朝明清

何稠是隋代著名的工艺家和建筑家,曾任将作少监,负责宫廷建筑和工艺制作。他创制琉璃瓦的成就,是隋代建筑技术的重要贡献之一。琉璃瓦是一种表面施釉

崔赜诗文传世

隋朝杨广

崔赜(约550—611),字伯渊,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南北朝至隋朝之际的文学家,以诗文著称。他的作品虽在《隋书·经籍志》中有著录,但传世诗文极稀

杨广登基称隋炀帝

隋朝杨广

杨广登基称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权更替事件,其背景、过程和影响均值得深入探讨。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登基背景1. 权力继承争议: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