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晋朝 >> 详情

王戎钻李卖核吝啬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7-03 | 阅读:7838次
历史人物 ► 王戎

王戎钻李卖核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俭啬》,生动展现了西晋名士王戎的吝啬性格。该故事说王戎家有良李,卖李子时担心别人得到种子,便将每个李子的核钻破再出售。这一行为被后世视为悭吝的典型,但结合魏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王戎生平,可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王戎钻李卖核吝啬

1. 史实考证

王戎出身琅琊王氏,位列"竹林七贤",但《晋书》记载其"性好兴利",与山涛、和峤并称"膏肓之疾"。该故事最早出现于南朝刘义庆编纂的《世说新语》,距离西晋已近200年,可能存在文学夸张成分。不过《晋书·王戎传》明确记载其"广收八方园田,积实聚钱",与故事形象吻合。

2. 经济背景分析

魏晋时期门阀士族通过庄园经济垄断优质作物品种。王戎钻核行为可能不仅是吝啬,更是保护其优质李树品种的商业秘密。当时顶级士族常通过控制特殊作物(如果木、药材)获取暴利,如石崇的"金谷园"便以珍稀植物闻名。

3. 人物性格复杂性

- 王戎在曹魏时期曾任吏部郎,晋武帝时官至司徒,政治履历完整。

- 《世说新语》同时记载他"卿卿我我"的深情一面,丧子时悲叹"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 其吝啬形象可能受到后世"清谈误国"批评的影响,唐人修《晋书》时已将其与石崇斗富等故事并列作为西晋奢靡之风的象征。

4. 文化隐喻解读

钻李核的行为在六朝志怪小说中具有特殊象征意义。李树在道教文化中被视为仙木(如老子李姓的附会传说),破坏果核可能暗含对长生追求的讽刺,与同期《搜神记》"蚁穿九曲珠"等故事存在互文关系。

5. 历史流变影响

宋代以后该典故常被用于训蒙文本,如《龙文鞭影》将"王戎支骨"与"和峤钱癖"并列。明代《菜根谭》引申为"割核卖李,欺心获利",成为商业的反面教材。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则从经济角度分析,认为这反映门阀士族"专利之酷"。

此典故的深层意义在于揭示了魏晋时期士族阶层经济特权与道德形象的矛盾。王戎作为清谈却热衷敛财,正是士族"既标榜玄远,又沉迷物欲"双重性格的缩影。现存洛阳出土的西晋墓葬壁画中,常见庄园、佃客、果林的写实描绘,为理解这一历史现象提供了实物佐证。

文章标签:

上一篇:诸葛亮北伐魏国 | 下一篇:六朝建康城营建考

晋室南渡后的困境

晋朝卢循

晋室南渡后(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东晋政权,但面临多重结构性困境:1. 士族门阀专权与皇权弱化 东晋实行“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权模

刘琨孤守并州夜

晋朝刘琨

刘琨孤守并州夜:乱世中的孤忠与坚韧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导致中原大乱,匈奴、羯族等少数民族趁机南下,北方疆土逐渐沦陷。在此背景下,名将刘琨(

王戎钻李卖核吝啬

晋朝王戎

王戎钻李卖核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俭啬》,生动展现了西晋名士王戎的吝啬性格。该故事说王戎家有良李,卖李子时担心别人得到种子,便将每个李子的核钻

思想家荀子与晋朝的文化交融

晋朝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作为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家,其思想体系虽形成于先秦,但通过后世的文化传承与文本传播,对晋朝(265—420年)的思想

王戎钻李卖核吝啬

晋朝王戎

王戎钻李卖核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俭啬》,生动展现了西晋名士王戎的吝啬性格。该故事说王戎家有良李,卖李子时担心别人得到种子,便将每个李子的核钻

王戎清廉正直的政治生涯

晋朝王戎

王戎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竹林七贤”之一,其政治生涯以清廉正直著称,但史书对其评价也存在一定争议。以下是关于王戎政治生涯的详细分析,结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