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墓葬习俗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21 | 阅读:1962次历史人物 ► 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习俗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复杂性、礼制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多样性。这一时期的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以及葬仪制度均有显著特征,并呈现出从西周严格等级制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1. 墓葬形制与等级差异
- 贵族墓葬:多采用竖穴土坑墓,高级贵族使用多重棺椁制度(如“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墓坑规模宏大,常见陪葬车马坑。春秋晚期至战国,部分诸侯国(如楚、秦)出现“甲”字形或“中”字形大墓,带有墓道,代表王侯级别。
- 平民墓葬:多为小型土坑墓或无葬具,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数量有限,体现严格的阶级分化。
2. 葬具与防腐技术
- 贵族棺椁常髹漆绘彩(如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黑红漆棺),部分诸侯墓铺设积炭层或青膏泥(如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前身技术),用于防潮防腐。
- 楚国地区流行“悬棺”或“椁室分箱”,将棺木悬于椁室内,以隔湿气。
3. 随葬品组合的演变
- 礼器象征权力:春秋早期延续西周以青铜礼器(鼎、簋等)为核心的组合,器型与数量严格匹配身份(如“天子九鼎八簋”)。战国时期,青铜礼器衰落,仿铜陶礼器增多,反映“礼崩乐坏”。
- 生活化与兵器化:战国墓中实用器(铁农具、漆器)比例上升,贵族墓普遍随葬兵器(剑、戈),体现尚武风尚。楚国地区还常见镇墓兽、漆木器等丧葬用具。
- 货币与简牍:战国晚期出现随葬货币(如楚国的蚁鼻钱)或简牍(记录文书、卜辞),显示经济社会变化。
4. 区域性特征
- 楚文化墓葬:盛行漆木器、丝织品与独特的升天主题(帛画、龙凤纹棺),墓道偏设(不同于中原中轴线布局)。
- 秦文化墓葬:强调实用性,多见屈肢葬(象征回归母体)与小型陶俑。
5. 葬俗的思想背景
- 儒家倡导“慎终追远”,重视厚葬与宗法仪式;而墨家反对奢侈丧葬,主张“节葬”。
- 灵魂观念深化,战国中晚期出现“引魂升天”图案(如长沙库帛画),反映黄老思想与神仙方术的影响。
6. 特殊现象与技术进步
- 人殉逐渐减少,代之以木俑、陶俑(如山东临淄齐墓的俑群)。
- 玉器功能从礼仪转向敛葬(如“玉覆面”“九窍塞”),体现生死观变化。
- 铁工具普及促进了岩坑墓开凿(如河北平山中山王墓)。
春秋战国墓葬习俗的演变,既是社会变革的缩影,也为秦汉统一后的丧葬制度奠定了基础。
文章标签:墓葬习
上一篇: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分布 | 下一篇:秦都咸阳的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