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汉朝 >> 详情

张骞凿空西域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6-20 | 阅读:9176次
历史人物 ► 张骞

张骞“凿空西域”是中国古代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发生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38年—前126年,第二次出使为公元前119年),其核心目的是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最终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张骞凿空西域

1. 历史背景与出使动机

汉武帝即位时,匈奴长期威胁汉朝北方边疆。通过俘虏的匈奴人获悉大月氏与匈奴有世仇(大月氏王被匈奴老上单于杀害,头颅制成饮器),汉武帝决定派遣使节联络大月氏,形成夹击匈奴的战略联盟。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率百余人从长安出发。

2. 第一次出使的艰险历程

与滞留:张骞刚出陇西即被匈奴捕获,囚禁十余年,娶匈奴妻生子,但始终持汉节不失。后趁机西逃,经车师(今新疆吐鲁番)、龟兹,跨越帕米尔高原,抵达大宛(费尔干纳盆地)。大宛王仰慕汉朝富庶,派向导护送其至康居(锡尔河流域),再转至大月氏。

联盟失败:此时大月氏已征服阿姆河流域的大夏(巴克特里亚),安居乐业,无意复仇。张骞停留一年多,考察当地农耕、城邑与商贸情况,最终取道羌人地区东归,途中再遭匈奴扣押,直至前126年匈奴内乱才脱身返汉,仅剩堂邑父一人随行。

3. 第二次出使与丝绸之路的开辟

前119年,汉朝已夺回河西走廊,张骞建议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他率300人携牛羊万头、金币丝帛出使,虽未达成军事同盟,但乌孙遣使访汉,汉朝与西域诸国(如大宛、康居、安息)的外交与贸易关系就此建立。张骞派副使分访大宛、大月氏、大夏等国,进一步拓展了汉朝的影响力。

4. 历史意义与知识扩展

地理发现:张骞首次向中原系统引入了西域的葡萄、苜蓿、胡桃等物种,以及汗血马、佛教艺术(大夏的“浮屠”记载)等信息。《史记·大宛列传》称其“凿空”即指开创性探索。

丝路奠基:张骞之行促使汉朝设立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后续设西域都护府(前60年),保障了丝绸之路的长期畅通。

文化交融:中亚的希腊化王国(如大夏)与汉文明的接触,促成艺术、技术(如冶铁)的传播,佛教亦经此路东渐。

史学争议:有学者认为张骞可能听闻过更西的黎轩(罗马共和国),但因信息模糊未深入记载,反映了当时欧亚大陆的间接联系。

张骞的开拓远超政治使命本身,重构了欧亚大陆的文明互动格局,其坚韧精神与远见卓识成为历代外交使节的典范。司马迁评价“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一壮举的历史地位。

文章标签:张骞

上一篇:子婴投降亡秦 | 下一篇:诸葛亮北伐战略得失考

贾谊政论铸经典

汉朝贾谊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其政论作品以《过秦论》《治安策》等为代表,奠定了汉代政论散文的经典地位。他的思想融合儒家、法家学说,深刻

司马迁著《史记》传千古

汉朝司马迁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影响跨越两千余年。这部巨著以严谨的史学态度、生动的文学笔法

班超经营西域传奇

汉朝班超

班超经营西域是东汉时期重要的边疆经营战略,其传奇性体现在他以非凡的胆识和外交手段,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巩固汉朝对西域的控制。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

主父偃推恩令削诸侯

汉朝主父偃

主父偃推行的"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前141年—前87年在位)实施的一项重要政治改革,旨在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这项政策颁布于汉武帝元朔二年(

西域探险家张骞

汉朝张骞

西域探险家张骞是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和探险家,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的两次西域之行不仅扩展了汉朝对西域的认知,还促进了东西方

汉代丝绸业的兴盛

汉朝张骞

汉代是中国古代丝绸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兴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桑蚕养殖技术的进步:汉代在桑树种植和养蚕技术上有了显著提升。政府推广桑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