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西周 >> 详情

莒己兹舆期东夷附周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6-21 | 阅读:9023次
历史人物 ► 周成王

“莒己兹舆期东夷附周”这一表述涉及西周时期东夷部族与周王室的关系,可结合考古与文献记载综合分析如下:

莒己兹舆期东夷附周

1. 莒国的政治归属

莒为东夷嬴姓方国(一说己姓),地处今山东莒县一带。西周初年,莒虽被视为东夷势力,但青铜器铭文(如《莒侯簋》)显示其与周王室存在册封关系。周成王时期“东伐淮夷,残奄”后,部分东夷部族选择臣服,莒可能在此背景下接受周人羁縻统治,成为附属国。

2. 兹舆的身份考辨

“兹舆”或指莒国某代首领(舆为东夷首领称谓)。《左传·昭公十三年》提及莒君“兹丕公”,可能与兹舆存在血缘关联。西周金文中未见直接记载,但莒国青铜器多兼具夷周文化特征,反映其首领在保持夷俗的同时接受周礼影响。

3. 东夷附周的阶段性特征

西周对东夷采取“以夷制夷”策略:

成康时期:通过军事征服(如《小臣单觯》记载伐东夷)逼迫归附;

昭穆之后:依赖齐、鲁等诸侯间接控制,莒等国需定期朝贡;

厉王时期:鄂侯驭方叛乱牵连东夷(见《禹鼎》),莒可能一度摇摆,但最终维持附庸地位。

4. 考古佐证

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城址发现“齐公”铭文,印证周人经略东夷的军事据点。莒地出土的西周铜器(如莒县西大庄墓葬)兼具商式饕餮纹与周式垂鳞纹,反映文化交融。

5. 地理战略因素

莒扼守沭河流域,控制海岱通往淮泗的通道。周王室容许莒半独立存在,实为缓冲淮夷、徐戎等更强势力的屏障。《鲁颂·閟宫》"淮夷来同"即体现周人对东夷的分化策略。

总体而言,莒在"兹舆"时期的附周是东夷势力在西周军事威慑与怀柔政策下的局部妥协,这种不稳定臣服为春秋时期莒国重新崛起埋下伏笔。

文章标签:

上一篇:傅说举贤助武丁 | 下一篇:墨子兼爱非攻践行者

西周音乐舞蹈的社会功能

西周周礼

西周时期的音乐舞蹈具有鲜明的礼乐制度特征,其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教化与等级维护: 西周以"制礼作乐"为治国核心,音乐舞蹈被纳入

礼制改革者周公旦的政治智慧与社会影响分析

西周周公旦

周公旦(约公元前11世纪)作为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其推行的礼制改革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政治智慧主要体现在以

周朝的道德观念

西周周朝

周朝的道德观念主要建立在宗法制、礼乐制度和天命观的基础上,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体系和政治秩序。以下从多个层面具体阐述:1. 宗法制与血缘

西周时期政治家召叔辨析

西周周文王

西周时期政治家召(shào)公奭的辨析需结合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综合考察。以下从人物身份、政治贡献及历史争议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身份与族属考证1. 召

周成王与成康之治

西周周成王

周成王(姬诵)是西周第二位君主,继其父周武王之后即位。由于即位时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奠定了西周初期“成康之治”的基础。这一时期(约公元前

周成王时期的政局稳定

西周周成王

周成王(在位约前1042—前1021年)时期的政局稳定,是西周早期政权巩固的关键阶段。以下从政治制度、宗法体系、军事控制和礼乐文化等方面展开分析:1. 周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