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明朝 >> 海禁

海禁

► 海禁个人资料 ► 海禁历史事件 ► 海禁历史百科

海禁(又称洋禁),是一种锁国政策,旨在禁止民间私自出海,有谓“尺板不得出海”,也限制外国商人前往本国通商。具体实施随着时间变迁而有张有弛,即“严禁”及“弛禁”之分。海禁目的是为消灭反叛势力、打击海盗及,保障社会稳定。然而,实际上真正受到打击的是本国对外的贸易及渔业。海盗和商人的活动亦反而因为海禁而更加猖獗,对本国及其周边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中国历史上,海禁最早实行于14世纪末,横跨元、明、清三个朝代。元朝曾经4次实行海禁,每次持续时间都比较短,共约11年,对海外贸易并未产生全局性的影响。而明清两朝的海禁,不仅在政策上有所强化,而且持续时间长达多年。中国的海禁也成为东南亚陶瓷业发展的契机。另一方面,藩属国例如琉球等国家,亦因为海禁的关系,利用独占与中国贸易的契机而获取大量利益。此外,李氏朝鲜及日本德川幕府皆执行海禁逾200年,规定指定国籍和商人外,官民禁止...

上一位:弘光帝 | 下一位:弘治中兴

隆庆开关放松海禁(1567年)

明朝海禁

隆庆开关(1567年)是明朝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海禁政策调整,标志着明朝对外政策的局部松动。此次改革由明穆宗(隆庆帝)在位期间推行,核心内容是有限度地

明朝实施海禁政策

明朝海禁

明朝实施的海禁政策是一项复杂且具有多重目的的国家战略,其核心在于通过限制民间海外贸易和沿海活动来强化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安全,并对经济和社会结

白银流入与明代经济

明朝海禁

白银流入对明代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刻改变了中国的货币体系、贸易结构和社会经济形态。以下是基于史实的具体分析:1. 白银货币化与赋役改革 明代

明代海禁政策研究

明朝海禁

明代海禁政策是明清时期中国对外关系与海洋贸易管理的重要制度,其形成、演变及影响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多重因素。以下从背景、内容、实施、影响等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