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 吕氏春秋个人资料 ► 吕氏春秋历史事件 ► 吕氏春秋历史百科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中国先秦战国末期的一部政治理论散文的汇编,共26卷,160篇,完成于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为秦国相国吕不韦及其门人集体编纂而成。其内容涉及甚广,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名、法、墨、农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是杂家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类书的起源。

分类: 杂家

后世影响: 其内容涉及甚广,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名、法、墨、农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是杂家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类书的起源

国家: 中国

成书年代: 秦王政

文字: 古汉语

注解者: 东汉高诱著《吕氏春秋注》。清代毕沅有《吕氏春秋新校正》,另外还有刘咸炘《〈吕氏春秋〉发微》、《〈吕氏春秋〉疏》、宋慈袌《〈吕氏春秋〉补正》、刘文典《〈吕氏春秋〉斠补》、孙人和《〈吕氏春秋〉举正》、谭戒甫《吕子辑校补正》等。近人许维遹有《吕氏春秋集释》,是继东汉高诱《〈吕氏春秋〉注》、清代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之后的一次总整理

篇数: 160篇

编集者: 秦国

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说:“不韦固小人,而是书较诸子之言独为醇正。大抵以儒为主,而参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典与孔子、曾子之言;其他如论音则引《乐记》,论铸剑则引《考工记》,虽不着篇名,而其文可案。所引庄、列之言,皆不取放诞恣肆者;墨翟之言,不取其《非儒》、《明鬼》者;而纵横之术、刑名之说,一无及焉;其持论颇为不苟。

上一位:刘海蟾 | 下一位:李晟

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

秦朝吕氏春秋

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国政治与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作为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门下数千门客合力编纂此书,目的是整合百家学说、为秦统一

秦军装备标准化

秦朝吕氏春秋

秦军装备的标准化是战国时期军事制度革新的重要体现,也是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关键因素之一。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均表明,秦军在武器、甲胄、战车等方面

秦代丧葬习俗演变

秦朝吕氏春秋

秦代丧葬习俗的演变是先秦礼制与秦帝国中央集权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其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 从多元到一统的规制化 战国时期秦国葬俗已显现严酷性(如殉

秦代饮食文化考

秦朝吕氏春秋

秦代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饮食史的重要阶段,其特点集中体现了统一帝国的制度变革与社会风貌。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考析: 一、主食结构:粟麦主导与地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