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唐朝 >> 守捉

守捉

► 守捉个人资料 ► 守捉历史事件 ► 守捉历史百科

守捉唐朝官制,是唐朝在边地的驻军机构,其主要分布在河东道、河北道、剑南道、陇右道与西域,大致于今天山西、河北、辽宁、四川、甘肃、内蒙古额济纳旗及新疆。唐代边兵守戍者,大者称军,小者称守捉、城、镇,各机构皆有使。守捉为唐朝独有,而别朝所无之职官,守捉驻兵300至7000多人不等。唐代西北军屯人员来源主要有四:

  1. 正规部队,数量较大,大多是从陇右道和山东等地征调来的青壮年;
  2. 内地犯人,流配后被分编在各地区的屯垦部队门,目的是便于随时监督和管理;
  3. 当地各族参与基层军垦者,西北边塞,人丁缺乏,特别是烽隧的烽子难以依制配定,因此就出现了一种雇人代替烽子上番的情况;
  4. 健儿及随军家属,一般指愿意留下来,继续应募的戍兵,即继续守边的退伍军人。

有关于守捉机构中的官职,据新疆洛浦县出土的两件文书(编为L1号和L2),L2号文书中不称“使”,而称“将军”,有“副守捉将军”官名,“守捉将军”和“副将军”很可能是使...

上一位:顺风相送 | 下一位:宋文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