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
► 夷陵之战个人资料 ► 夷陵之战历史事件 ► 夷陵之战历史百科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清代时避讳改称彝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即刘备称帝三个月后,以替关羽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以逸待劳,挡住蜀军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夷陵一带以火攻打败蜀军。
别名: 猇亭之战
国家(政权): 三国
地位: 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地区: 亚洲
地点: 荆州
奇闻轶事: 陆逊并非《三国演义》书中所描述只有二十七岁及从未带兵的将领,他其实已有四十岁。陆逊退兵是认为曹魏会趁隙攻击而退兵,并非演义中的遭迷宫八阵图所困无法追击。、在明代流传的各版本的《三国演义》中,如《嘉靖本》、《志传本》、《李评本》均称此役为“夷陵”,清代以后的刊本均改称“彝陵”(满清朝廷为了避讳被称作“夷人、夷族”)
战争意义: 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因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同意停战,次年四月刘备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后者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到晋朝统一之前三国领土也再无重大改变,夷陵之战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战争过程: 孙权遣使求和不成,改向曹魏称臣,表示愿意修好,以避免两面作战,并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应战。汉军初期因亟欲想帮关羽,因此士气极高,屡战屡胜,夺下巫县,秭归。陆逊以汉军势盛、求胜心切,决定先让一步,再相机决战,令吴军退至夷陵(今湖北宜昌北)、猇亭(今湖北宜昌东南)一带,据守有利地形。陆逊在大举进攻之前,先攻汉军一营,结果失利。众将都说这是浪费兵力,陆逊却通过这次发现了刘备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栏组成,陆逊决定使用火攻。吴军放火,并封锁江面,扼守彝陵道,全线出击,水陆并进,打了刘备一个措手不及。吴军克营40余座,汉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塞江而下
时间: 221年08 月 - 222年10 月
是否决定性战争: 决定性
结果: 东吴战胜,守住了荆州,此战之后40年三国国土基本保持不变
起因: 221年七月,即刘备称帝三个月后,以替关羽为由,挥兵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