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推崇“存天理,灭人欲”
朝代:明朝 | 时间:2024-04-10 | 阅读:1916次是明代思想家、文学家,以哲学著作《西铭》为代表作,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的思想体系含有道家、儒家、佛家等思想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
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们应该以天道为本,以虚心择善为人生准则。他认为人们的欲望是混乱、扭曲的,只有通过自我反省、正确看待自己和世界,才能实现内外的和谐。下面是本文的主题,即推崇“存天理,灭人欲”的1000字以上文章。
说:“天意人欲,两者不能同久。欲既役心,心便不能自由。心若自由,则欲不能久留。故欲在忘寝食中,不在存乎其间也。”
这段话如此简短而有力,它颠覆了人们一直以来对于“贪欲”、“财富”、“名望”的认知而提出了全新的看法。今天,我们不难发现身边有许多人因为财富、名望的追求而丧失了原有的道德信仰,根据自己对于前途的直觉意识决定着自己的一生。
然而,我们也能够看到,在这些人中,依旧有一些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他们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遵从天理,坚守原则,不为所欲为。这些人就像值得我们学习的人一样,他们在喧嚣的世界里不断磨练着自己,最终实现了内心和外界的和谐统一。
推崇“存天理,灭人欲”,因为他意识到人们的欲望是不受控制的,而天道则是永恒并不会改变的。天道则是指宇宙的本质规律和人类生存的根本原则,对于小我而言,则是以身体为基础,以朴素为道德标准的人生态度。相比之下,人们的欲望是细枝末节的,只有通过及时控制、克制才能让自己返璞归真。
人们的欲望越大,就越难以满足。由于预期不可避免地与现实产生矛盾,人们也更容易感到挫败,进而痛苦和沮丧。认为,内心的清净是高尚道德品质的根据,而清净则来源于自我的认知和对自我形象的思考。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才能从情绪中摆脱出来。
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主张探索真实的内心需求和对天道的认识,并意识到真正的需求不是来自于外界的物质财富,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因此,他认为自我选择前途是很重要的,但前途最重要的是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人生远远不仅仅是前途,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工作,人们的人生价值都可以得到提升,只要他们愿意超越自我境界。
实现心中的欲望,可以带来短暂的快乐,但人类的心理需求远超出了物质需求。只有当自我内在渴望的学问的价值被实现时,人们才能够真正地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并发现自己与天地间的和谐。因此,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应该被将来的人所继承,成为人类关于人类本质真谛的道德价值观。
文章标签:
上一篇:元昉之乱,南朝宋政坛动荡不安 | 下一篇:天花疫情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