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西周 >> 详情

周厉王弭谤事件始末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6-30 | 阅读:7768次
历史人物 ► 荣夷公

周厉王弭谤事件是中国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事件,体现了早期君主专制对舆论的压制,其始末及相关背景如下:

周厉王弭谤事件始末

1. 历史背景

周厉王(公元前878—前828年在位)是西周第十位君主,面临王室衰微、诸侯离心、财政拮据的困境。为强化王权、增加收入,他任用荣夷公推行“专利”政策,将山林川泽收归国有,禁止平民渔猎采樵,触犯了贵族和平民的传统权益,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 事件经过

舆论沸腾:民众因生计受损怨声载道,国人(都城平民和贵族)公开批评厉王政策,出现“国人谤王”的现象。

弭谤手段:厉王任命卫巫监视舆论,“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凡被举报议论朝政者皆遭处决,形成恐怖统治。《史记·周本纪》载“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邵公谏言:卿士邵穆公(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指出堵塞言论会导致更大爆发,但厉王拒绝纳谏。

暴动与流放:公元前842年,国人爆发起义(“国人暴动”),围攻王宫,厉王逃奔彘(今山西霍州),后死于该地。政权由召公、周公共和行政,史称“共和行政”(一说由共伯和摄政),开启中国历史明确纪年(公元前841年为共和元年)。

3. 深层原因分析

经济矛盾:“专利”政策违背西周“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治国传统,破坏了井田制下的经济平衡。

政治失序:厉王削弱贵族权力,试图恢复王室权威,但缺乏制度支持,反激化阶层对抗。

神权衰落:厉王自诩“吾能弭谤”,试图以暴力取代天命,动摇了周人“敬天保民”的政治基础。

4. 后续影响

共和行政:十四年的贵族联合执政为西周短暂续命,但王权合法性受损。

宣王中兴:厉王之子宣王即位后调整政策,短暂复兴周室,但未能根本解决积弊。

历史警示:该事件成为后世“民本思想”的反面教材,《国语》《吕氏春秋》等均引为教训。

5. 史料辨析

《国语·周语上》记载最为详尽,但需注意其儒家思想倾向对厉王的道德化叙事。

青铜器铭文(如《禹鼎》《乖伯簋》)显示厉王曾对南方用兵,部分政策或与巩固边疆有关。

“共和行政”性质存争议,《竹书纪年》与《史记》记载不同,可能反映了战国不同学派对权力的理解差异。

这一事件揭示了早期中国政治中王权扩张与民意约束的冲突,也成为官僚制度成熟前专制统治失败的典型个案。厉王试图以刑杀维系权力,却加速了西周宗法体系的瓦解,为春秋战国的政治变革埋下伏笔。

文章标签:弭谤事件

上一篇:商朝的宗教信仰体系 | 下一篇:范蠡助越灭吴隐退

秦非子牧马受封

西周秦非

秦非子牧马受封是秦国早期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秦人从附庸走向诸侯的关键转折。以下依据《史记·秦本纪》等史料展开分析:1. 历史背景:周孝王时期

西周经济概况

西周周经

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的经济以农耕为核心,兼具手工业和商业的初步发展,形成了一套与分封制、宗法制相配套的经济体系。以下是西周经济的主要特点

英勇无畏西周大将师尚父

西周逸周书

师尚父是西周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尊称,其事迹在《史记·齐太公世家》等文献中有明确记载。作为周文王、周武王的重要辅佐者,他在灭商建周的过程中发挥了不

周幽王亡国原因析

西周姜戎

周幽王(公元前795年—公元前771年在位)作为西周第十二代君主,其亡国原因是多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存史料主要依据《史记》《国语》《竹书纪年

周厉王弭谤事件始末

西周荣夷公

周厉王弭谤事件是中国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事件,体现了早期君主专制对舆论的压制,其始末及相关背景如下:1. 历史背景 周厉王(公元前878—前828年在位)是

荣夷公专利败国

西周荣夷公

荣夷公(即荣夷父)是西周厉王时期的重要卿士,其"专利"政策被认为是导致周厉王统治危机乃至"国人暴动"的关键因素。这一事件在《国语·周语》《史记·周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