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宋朝 >> 详情

"范仲淹退守:谏守为国"

朝代:宋朝 | 时间:2024-05-05 | 阅读:6371次
历史人物 ► 范仲淹

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被誉为“文治武功之臣”。宋神宗继位后,范仲淹历任宰相、兵部尚书等重要职务,先后领导国家处置内忧外患,日夜思考国家安危,始终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下至公”的理念,严格把关国家政策,建立起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被后人奉为楷模和典范。

“范仲淹退守”是范仲淹的一次退守事件,此事历史上被誉为“谏守为国”,对于我们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将详细探讨其背景、缘由及意义。

一、退守背景

宋神宗在位初期,国家局势十分危机。在西北,辽朝攻打宋境,一度占领河东;在南方,南唐还有一些势力未被消灭,日本海盗、闽、粤、赣三司割据势力威胁着江南地区,百姓流离失所,饥荒而死。加之国家内部又存在着权臣当道、政治腐败、财政危机、社会动荡等诸多问题,进一步削弱了国家的实力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此时,《资治通鉴》中记载:“天下形势,依然宜东”。晁公武等人,都支持开边以解西北危机。而范仲淹、岳飞等人则认为:“今日开边,将来何止?”认为开边会对方才熔炉的南宋造成可怕的后果。

当时,范仲淹已经年逾古稀,曾两度任相,对国家形势有深刻的了解,对政治和军事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深信“内忧外患,非治国安民之法不足以解难”,反对边疆战争,主张防御为主,保障国家安全和民生。然而,范仲淹的意见并没有得到宋神宗的支持,反而被贬为卫州团练使。这种安排不仅没有解决国家面临的危机,反而让范仲淹看到了政治腐败、官员贪污、贫富悬殊和百姓苦难的全貌。此时,他更加觉得,他的思路和主张可以为国家带来长治久安。

二、退守缘由

范仲淹派去卫州当地,火速整治州治,改善百姓的生活。他在任上主张无愧于天下受到百姓爱戴的观念,将政治腐败打前站,推行清廉文化,改善朝政,提高百姓的生产水平。他用心良苦,不惧权势,追求真正为民请命的政治理念。他常在夜里

文章标签:

上一篇:梁朝建立,但命运短暂 | 下一篇:洪秀全——太平天国之始祖,造福万民的倡导者

襄樊六年血战

宋朝张顺

襄樊六年血战(1267-1273年)是宋元战争中的关键战役,标志着南宋长江防御体系的崩溃。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一、战役背景1. 战略地位:襄阳、樊城地

宋词鼎盛东坡鸣

宋朝王安石

宋词鼎盛时期的苏轼(东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革新的核心人物,其词作以豪放旷达

柳永市井词章情

宋朝柳永

柳永的市井词章情是宋代词坛的重要现象,体现了词体文学从宫廷雅趣向民间世俗的转向。其创作特点可从以下方面展开分析:1. 题材的市井化突破 柳永首次系

指南针航海应用

宋朝萍洲可谈

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宋朝(约11世纪),当时被称为“司南”或“罗盘”。宋朝朱彧在《萍洲可谈》(1119年)中明确记载了水手利用指南针

范仲淹岳阳楼记怀

宋朝范仲淹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不朽名篇,作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全文以岳阳楼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名臣范仲淹生平

宋朝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其生平主要经历和贡献如下:1. 早年经历与寒门苦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