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衍谈九州五德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5-23 | 阅读:7194次历史人物 ► 邹衍
邹衍是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其"九州五德"理论是阴阳五行学说与地理观念结合的产物。这一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历法制度和王朝更替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九州说的地理框架
邹衍在《禹贡》九州基础上扩展出"大九州"概念,认为中国(赤县神州)只是世界八十一分之一。其划分依据阴阳五行方位:
1. 冀州(中央土德)
2.兖州(东方木德)
3.青州(东方木德)
4.徐州(东方木德)
5.扬州(南方火德)
6.荆州(南方火德)
7.豫州(中央土德)
8.梁州(西方金德)
9.雍州(西方金德)
这种空间架构将地理与五行属性对应,冀州、豫州属土对应黄帝,青、徐、兖属木对应太皞,扬、荆属火对应炎帝,梁、雍属金对应少皞,北方幽州(后增)属水对应颛顼。
二、五德终始的政治哲学
邹衍创造性地将五行相克理论发展为王朝更替法则:
1. 黄帝(土德)→夏(木德克土)→商(金德克木)→周(火德克金)→秦(水德克火)
2. 每德对应特定制度:水德尚黑、数用六,火德尚赤、数用七等
3. 东汉后衍生出"五行相生"说,如汉朝自认火德(赤帝子)到曹魏土德(火生土)
三、学术渊源与影响
1. 融合《尚书·洪范》五行思想与《周易》变易观念
2. 为秦始皇"推五德之运"提供理论依据(秦水文官尚黑)
3. 董仲舒《春秋繁露》进一步将五德与四时、官制结合
4. 唐宋仍沿用德运说,如赵宋自许火德("炎宋"之称)
四、现代研究争议
1. 顾颉刚考证邹衍著作已佚,现存记载主要来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和《吕氏春秋》
2. 五德说在汉代与谶纬结合,衍生出复杂的祥瑞灾异体系
3. 考古发现表明,秦代"水德"制度执行严格,如黄河改称"德水"
该理论反映了战国时期学者试图用自然规律解释社会变革的思维特征,其空间时间化的论述模式(将地理方位转化为历史序列)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神学的重要范式。直到清代,五德终始说才逐渐被务实政治哲学取代。
文章标签: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