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孟轲儒家新义:春秋道义传承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16 | 阅读:100次
历史人物 ► 战国

孟轲(孟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新义”体现在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与时代性重构,尤其在“春秋道义”传承中呈现出鲜明的哲学突破与实践导向。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孟轲儒家新义:春秋道义传承

一、性善论对道义根基的重塑

孟子将孔子“仁”的理念深化为系统性“性善论”,提出“四端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认为人性本具道德潜能。这一理论为春秋时期强调的“礼制”提供了内在依据,如《春秋》褒贬善恶的史官笔法,在孟子处转化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道德主体觉醒。他援引“齐宣王见牛觳觫”案例,证明不忍之心即仁政发端,将抽象道义落地为具体心性体验。

二、王道政治与春秋微言大义的实践转化

孟子发展《春秋》“尊王攘夷”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政治哲学。其“仁政”主张(如井田制、轻徭薄赋)直接呼应《春秋》谴责“初税亩”“作丘甲”的苛政批判。他通过重构汤武革命合法性(“闻诛一夫纣矣”),将道义标准从宗法血统转向民生福祉,这是对春秋笔法“大复仇”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三、义利之辨对春秋的升华

针对战国功利思潮,孟子强化孔子“君子喻于义”立场,提出“舍生取义”的极端情境命题(鱼与熊掌之喻)。此说源自《春秋》对“宋襄公之仁”等事件的价值评判,但孟子摈弃迂腐教条,强调“惟义所在”的权变智慧(如男女授受不亲与援手之辩),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四、历史观与道统意识的建构

孟子以“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历史周期论,将春秋242年史事纳入“三代之治—礼崩乐坏—王道复兴”的叙事框架。其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实为以儒家道德史观解构诸侯史官话语权,这种“以史弘道”的方式深刻影响了后世“春秋决狱”等政治实践。

补充知识点:

1. 经权思想:孟子处理“男女之防”与“嫂溺援手”的矛盾时,提出“权变”概念,这与《春秋公羊传》“实与而文不与”的书写策略一脉相承。

2. 气论哲学:其“浩然之气”说为道义注入生命力量维度,“富贵不能淫”等大丈夫精神,可视为对《左传》叔孙豹“三不朽”说的心性论阐释。

3. 学派互动:孟子批判杨墨为“无父无君”,实为维护春秋“尊尊亲亲”内核,但吸纳墨家“兼爱”部分理念,发展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差等之爱。

孟轲的创造性诠释,使儒家道义从史官传统升华为普世,其“万物皆备于我”的命题,更预伏了宋明理学“心即理”的哲学转向。

文章标签:道义

上一篇:韩侯受命镇北防 | 下一篇:项羽反秦称霸

合纵连横战国策略博弈时

春秋战国合纵

合纵连横:战国时期的战略博弈与地缘政治 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诸侯争霸最为激烈的阶段,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并立,

楚辞文化繁荣兴起

春秋战国楚辞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继《诗经》之后出现的又一诗歌高峰,其繁荣兴起与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文化、地理环境及社会思潮密切相关。以下是楚辞文化兴起的多

孟轲儒家新义:春秋道义传承

春秋战国战国

孟轲(孟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新义”体现在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与时代性重构,尤其在“春秋道义”传承中呈现出鲜明的哲学突破与实践

庄周:道家逍遥派代表人物,哲学思考者

春秋战国庄周

庄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庄子”。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其哲学体系以“逍遥”“齐

孟轲儒家新义:春秋道义传承

春秋战国战国

孟轲(孟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新义”体现在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与时代性重构,尤其在“春秋道义”传承中呈现出鲜明的哲学突破与实践

战国名将白起传奇故事

春秋战国战国

战国名将白起传奇故事白起(?—公元前257年),又名公孙起,秦国郿县(今陕西眉县)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