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孟浩然隐鹿门山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28 | 阅读:8170次
历史人物 ► 孟浩然

孟浩然隐鹿门山一事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典故,反映了他作为田园诗人的隐逸追求与仕途失意的矛盾心理。以下从历史背景、隐逸动机、文学表现等方面展开分析:

孟浩然隐鹿门山

1. 历史背景与地理考证

鹿门山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东南,东汉庞德公、唐代孟浩然、皮日休先后隐居于此,素有"圣山"之称。据《襄阳县志》记载,此地"林壑幽邃,汉水环抱",符合唐代隐士"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的理想栖居环境。开元十六年(728年)孟浩然科场失利后,正式归隐鹿门山,但其隐居具有间歇性,期间仍与张九龄、王维等官员保持往来。

2. 隐逸动机的多重性

科举受挫:孟浩然40岁应举不第,其在《岁暮归南山》中"不才明主弃"之句触怒玄宗,断送仕途。

思想源流:承袭陶渊明"守拙归园田"的传统,但又不同于完全避世的隐者。其《夜归鹿门歌》中"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体现的是"隐而待仕"的矛盾心态。

现实考量:唐代"终南捷径"风气盛行,隐逸可积累声誉。孟浩然与地方官员如襄州刺史山简的交游,显示其隐居不排斥政治联系。

3. 文学创作转型

隐居期间创作量占现存260余首诗的近半数,风格呈现三大特点:

山水意象系统化:晨钟、渔梁、烟树等鹿门山元素反复出现,如《登鹿门山怀古》开创"怀古式山水"书写。

隐逸主题深化:《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将日常生活审美化,比早期作品更具哲思。

格律诗成熟:五律占比达63%,《春晓》等代表作在简淡中见锤炼,王士源评其"匠心独妙"。

4. 历史影响的延伸

北宋黄庭坚将鹿门山与桃花源并称,明代形成"鹿门三高祠"祭祀文化。值得辨析的是,孟浩然的"隐"具有表演性,其《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之叹,本质仍是士人功业情结的折射。现存襄阳鹿门寺遗址内的"孟浩然纪念馆",碑刻等多显示后世对其"仕隐两难"的共情重塑。

从社会史角度看,孟浩然的隐居实践揭示了盛唐"吏隐"文化的复杂性——既追求"红颜弃轩冕"的理想人格,又难以摆脱"端居耻圣明"的儒家责任意识,这种张力恰是其诗作历久弥新的深层原因。

文章标签:

上一篇:元岩谏阻隋文帝 | 下一篇:南汉刘䶮称帝

唐朝名将尉迟恭传奇故事集萃

唐朝唐朝

唐朝名将尉迟恭传奇故事集萃尉迟恭(585—658年),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以勇武著称,辅佐唐太宗

唐朝的衰落与藩镇割据现象

唐朝唐朝

唐朝的衰落与藩镇割据是密切相关的历史进程,其根源可追溯至安史之乱(755-763年)后中央权威的瓦解,最终导致唐王朝在907年灭亡。这一过程涉及军事、政治

唐朝与吐蕃关系转折

唐朝唐朝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是东亚历史上最为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经历了从和平交往到军事对抗的多重转折,其演变过程深刻影响了7至9世纪中亚与东亚的政治格局。以

李隆基:开元盛世之政治英杰

唐朝李隆基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是唐朝第七位皇帝,其统治时期(713—756)开创的“开元盛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巅峰之一。他的政治才能、文化政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与生平传奇

唐朝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以清新自然、意境高远著称。他的生平与创作紧密交织,反映了一位隐逸诗人的精

孟浩然隐居鹿门

唐朝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盛唐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终身未仕,长期隐居于襄阳鹿门山,其隐居经历与诗歌创作深刻体现了唐代隐逸文化的特点,并与当时社会政治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