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绰天台山赋铭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8-14 | 阅读:6702次历史人物 ► 孙绰
《孙绰〈天台山赋〉铭》是东晋文学家孙绰所作的一篇骈赋,以描绘天台山自然景观与玄理感悟著称。该赋作为魏晋山水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兼具诗文之美与哲思之深,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1. 创作背景与文学地位
孙绰生活于东晋玄风盛行的时代,其文风以“丽藻”著称,《天台山赋》是其晚年游历天台山后所作。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评其“锋发韵流”,谢灵运更称“此赋掷地当作金石声”,足见其在六朝文坛的典范意义。赋中“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等名句,成为后世描写山水的经典范式。
2. 内容与结构特点
全赋以“游观—体道”为线索展开:
自然描摹:开篇极写天台山“峻极之状”“嘉祥之美”,运用“双柱对举”骈偶句式(如“碧涧澄映,青林挺秀”),凸显山水的形色光影。
玄理融贯:后半部分转入“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将山水与道家“坐忘”“逍遥”思想结合,体现“山水以形媚道”的晋人审美。
3. 思想内涵
道教色彩:天台山为道教名山(葛洪《抱朴子》列其为“仙山”),赋中“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暗合其洞天福地的宗教背景。
玄学思辨:通过“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等表述,展现“名教即自然”的东晋士人哲学观。
4. 文学影响
山水诗先驱:其“寓目辄书”的写景方式,直接启发谢灵运山水诗的“形似之言”。
骈赋典范:典故运用(如“王乔控鹤”)、声律考究(平仄相协),为唐代律赋奠定基础。宋代《文苑英华》收录时特别标注其“金石声”特质。
5. 后世接受与考证
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或受其影响。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指出赋中“荫落落之长松”等句法源自曹植《洛神赋》,体现文体承袭。
现代学者兴膳宏认为,该赋的“仙境—尘世”二元结构反映了东晋士族的精神困境。
6. 相关扩展知识
天台山实为浙东名山,孙绰创作前可能参考了东晋《名山记》等地志文献。
东晋同类题材尚有支遁《天台山铭》,但已佚失,敦煌残卷S.2072存疑似相关片段。
现存最早《天台山赋》刻本见于宋《艺文类聚》卷七,异文现象(如“冏秀”与“迥秀”)显示唐代传抄时的文本流变。
这篇赋作不仅是中国山水美学的早期实践,更通过文学化的“神圣空间”建构,完成了从地理书写到精神超越的转化。其骈散结合的语体、情景理的融合模式,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游记文学与宗教文学创作。
文章标签:
上一篇:张辽勇闯天涯立威名 | 下一篇:北朝将领尔朱荣的兴衰历程解析